小米首款车26万起售,小米汽车9.9万(小米造车取得关键进展)
关于【小米首款车26万起售】,小米汽车9.9万,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小米造车取得关键进展,首款车将卖26 万
- 2、小米首款车26万起售
1、小米造车取得关键进展,首款车将卖26 万
小米造车取得关键进展
压上雷军人生全部荣誉,诞生之初轰轰烈烈,后期又走向低调的小米造车项目,最近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新年第二天,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辟谣“小米造车遇坎且小米汽车品牌没批下来”的传闻,并表示小米汽车的进展顺利。
辟谣没多久,小米汽车就传出取得关键进展的消息。
目前,小米同时研发两款车型,其中第一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 Modena 摩德纳),分为两个版本。同时小米还在研发第二款量产车(内部代号 Le mans 勒芒),计划 2025 年推出。
第一款车的两个版本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方面有所不同,根据内部目前讨论的方案,价格较低版本起售价约在 26 万-30 万元区间,另一个版本则定位在 35 万元以上。
此前,雷军曾在微博向粉丝发起过第一辆车定价投票,和小米手机一贯的高性价比品牌调性一样,10万元以内的车型投票占比最高,价格越高得票数越少。
目前来看,小米第一款车的价格和米粉心属的低端价位并不匹配。但按照雷军的想法,大众市场竞争激烈,还没形成规模的小米汽车难拼性价比;高端市场小米汽车刚起步,积累不够的小米难拼技术领先型。
而20 万-35 万元市场的产品相对较少,且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没那么高,对小米而言相对更友好,也更容易做出好的产品。
目前,第一款车处于样车试制试验阶段,两个版本的“摩德纳”也已经被拖车运往黑龙江等地进行路测,以验证极寒气候条件下车辆的性能、耐久性和可靠性。
按照计划,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顺利的话,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就发布第一款小米汽车。
雷军对第一款小米汽车信心十足,在小米汽车的全员会上,雷军表示“这辆车一定会大火,唯一担心的是电池价格如果再涨,我们可能就变成超级豪华车了。”
但小米汽车能否像雷军所想的一样取得成功,却还要打一个问号。
小米造车,难关不少
“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2021年3月30日,在小米发布会上,雷军泪洒现场,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并喊出了“为小米汽车而战”的口号。
同一天,小米发布公告,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自此,小米拉开了轰轰烈烈的造车序幕。
后发入局的小米,在过去一年雷厉风行,投资和收购的举措不断。截至目前,小米已经合计投资超50家汽车产业链企业,涵盖智能驾驶、车载芯片、动力电池、整车等众多产业链核心技术领域。
同时,小米也在加速招兵买马,引进了包括曾任极狐事业部总裁于立国、原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钘等汽车行业人才。目前,小米已经建立了一支由 1800 多名专业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
而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成为趋势的当下,入局之初,小米就定下了要全栈自演算法的技术布局战略,对自动驾驶全力以赴,并提出了在 2024 年冲到自动驾驶第一梯队的短期目标。
去年8月,小米公布自动驾驶团队规模已达到 500 人。作为对比,理想自动驾驶团队人员在 700 人左右,蔚来自动驾驶团队已超 1000 人,最晚入局的小米,在团队建设上不算落后太多。
不过,对于小米自动驾驶研发,外界的质疑始终没有停止。
同样是在去年8月,小米以视频形式揭晓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进展:小米已完成且验证了无保护自动领航、斑马线礼让行人、自主代客泊车、自动下连续坡道、机械臂自动充电等三十项自动驾驶相关功能。
但后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个自动驾驶技术路面测试视频有明显的后期剪辑、拼接痕迹,并不能真实反映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的流畅程度。
不久之后,又有消息传出,小米汽车的开发项目进度不如预期,最终可能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并且由于前期自动驾驶测试效果不佳,不少员工对小米汽车的首款产品缺乏信心。
与此同时,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小米造车生产销售资质牌照的获取问题,也一直是业界关心的重点。
尽管小米方面表示进展顺利,但距离小米汽车正式量产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牌照问题悬而未落,让人难言放心。
小米造车之路步履维艰,而主营的手机业务,情况也不容乐观。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造车之路
在宣布造车的发布会上,雷军提到,公司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还有公司亏得起,这些都是小米造车的重要支撑。
在内部讲话中,雷军也表示,过去两年,集团的支持让小米汽车可以 “心无旁骛,按照原定的计划坚定地推进”。
但问题是,经济寒冬之下,小米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总营收794.7亿元,同比下滑9.7%,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达到-14.74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1.17亿元,同比下降59.1%。
(图源:小米2022第三季度财报)
小米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营收和净收入出现下滑,2022年第一、二季度,小米经调整后利润分别为28.6亿元、20.8亿元,同比下降52.9%、67.1%。
在主营的智能手机业务上,多重因素叠加下,去年三季度小米手机的出货量下滑9%,小米智能手机的营收为425亿元,同比减少11.1%。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统计,小米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排在第五位,市场占有率由2021年同期的14%跌至13%。
核心业务遇冷,依托小米手机建立起的生态链也跟着收缩。
财报数据显示,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由去年同期的209亿元减少9.0%至191亿元;互联网服务收入由去年同期的73亿元减少3.7%至71亿元。
集团业绩不容乐观,而造车又是一个公认的烧钱项目:过去两年,小米汽车在研发和工厂方面已经花了 60 亿元,到第一辆车交付的时候,大概会花掉 180 亿元。
就算雷军曾经说过小米造车不缺钱,但如今公司发展陷入瓶颈,高额的造车成本支出将变得难以承受。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小米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批忠实的“米粉”,而这批米粉将是小米汽车最核心的支持者。
但按照计划,小米第一款汽车定价在26 万以上,这并不是和米粉群体最匹配的市场,届时米粉会不会买单,也是一个难题。
不管如何,开弓没有回头箭。
如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开始萎缩,得到集团全力支持的造车业务,成为了被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雷军和小米汽车来说,这一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作者 | 赵云合
2、小米首款车26万起售
小米首款车预计26万至30万元起售是怎么回事?小米首款车何时开售?小米第一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 Modena 摩德纳),分为两个版本,价格未定。据了解,目前内部在讨论的方案是:一个版本定位26万-30万元区间,另一个版本在35万元以上。据接近小米的知情人士,小米还在研发第二款量产车(内部代号Lemans勒芒),计划2025年推出。这款车与摩德纳同平台,但电驱动系统为三电机,电控软件由小米自研。第一款车的电控软件来自供应商联电和汇川。
小米首款车预计26万至30万元起售
小米汽车目前有了新的进展,进度很顺利,根据此前的规划明年就要量产。在去年9月底首款车型已经完成量产,近期在小米科技园附近被拍到疑似小米首款车型的测试车,该车伪装十分隐秘,除了轮廓以外几乎看不到什么细节。尽管如此也能从中窥探到不少有效信息。目前小米首款汽车内部代号是Modena ,定位中大型纯电智能轿跑,这也从该车轮廓造型得到印证。
先来看小米首款车型测试车,侧面来看,这个线条真的酷似保时捷Taycan,但是线条相比圆润的Taycan要硬朗一些,从手机行业的设计来看,小米在汽车设计方面选择致敬行业大佬的可能的确不小。另外小米汽车自始至终很强调自研的辅助驾驶系统,该车顶部可以看到也集成了激光雷达,显然将支持高阶的辅助驾驶系统,目前还不能明确实际行驶的效果如何。
其他方面,有效的消息不是很多,黑色运动轮毂以及黄色撞色卡钳清晰可见,但是很显然正式量产版不会采用这个造型,因此都懒得伪装了。不过从撞色卡钳可以轻松推测,该车将采用运动化设计,强调运动性能,这也与轿跑的定位符合。另外该车的尾部十分翘起,也很符合运动化设计。该车的设计风格很显然,只是不知道具体的设计语言。
该车的内饰设计暂不明确,不过从小米的品牌习惯来看,配置方面显然不会逊色,特别是中控显示屏幕的尺寸几乎不用担心。另外该车可以确定将采用合作伙伴高通以及英伟达的智能座舱芯片,另外小米自己的MIUI CAR系统也在着重打造,完全有希望匹敌华为的鸿蒙座舱系统。该车可以确认采用小米自研的纯电平台打造,但是动力系统目前还不能确认。
该车将具备两个版本,起步为比亚迪400V平台,采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顶配为800V平台,采用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也意味着顶配车型有望跟极氪001一样实现续航破千。根据前方消息,该车低配预计26万起售,顶配超过35万。在同级车型中,该车配置应该没有什么短板,只是不知道实际体验如何。该车在下半年预计还有更多的消息披露,笔者将废寝忘食进行关注。
天气网尊重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关键词:小米汽车预售价,小米汽车多少钱一台,小米汽车起售价,小米汽车9.9万,小米出新汽车。这就是关于《小米首款车26万起售,小米汽车9.9万(小米造车取得关键进展)》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