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爱与令媛有什么区别,令爱令尊令堂令媛(黄梅人称呼趣谈)
关于【令爱与令媛有什么区别】,令爱令尊令堂令媛,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黄梅人称呼趣谈
- 2、令爱与令媛有什么区别
1、黄梅人称呼趣谈
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谈到的称呼,往往都是指严肃的正规称呼。其实,生活中的称呼远远不只这些,多彩的日常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千变万化的称呼来与之对应,以满足生活的需要。黄梅人正规称呼外的称呼非常有趣,下面介绍一些。
(1)夫妻间的称呼
黄梅人夫妻间的称呼最为丰富多彩,可以说是因人、因时、因情、因景而异的。
先说一般通称:男的“称”女的为“马妈”、老婆、妻子,乡下人也称堂客、“里神”;年老的称“老马妈”、老伴、老伴儿、老太婆。女的称男的为老板、老公、丈夫,乡下人也称男汉、“外神”、我屋的;年老的称老儿、老头子、老伴、老伴儿。“客”(他、她),是乡下中、老年夫妻的通称,在一起说话时,说多了就搞不清楚对象,童谣:“‘客’屋‘客’打架,我屋‘客’去拉,‘客’屋‘客’不打,专打我屋‘客’”,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在“呼”上,各种层次,各个时期都有不同,有的差别还很很大,城镇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有的一生都互呼姓名,或在姓前加“老”;有时还昵称“亲爱的”。乡下的,旧时绝大多数男人叫女人“他姆妈(读mma)”,女人叫男人“他爹”。“苕”、“烂苕”,或在“苕”前加排行,是乡下女人对男人的通称;还有的夫妻俩一辈子都互相“咳”、“喂”的“咳叫”。现在年轻的都叫名字。
还有夫妻的称呼承载着对对方的某种感情:如恩爱夫妻,有的到老时还保持恋爱时的称呼,在姓前加“小”,如小张、小王,或在对方的姓后面加“奶乃”、“嗲得”,如“张奶乃”、“王嗲得”,背后称“我屋奶乃”、“我屋嗲得”;或互相称呼“老伴儿”。十分亲切的,到老时还呼对方的乳名,说明感情如初。有的还呼对方的职业,如“刘老师”、“李师傅”,表示尊重。农村的有些中年夫妻,男的叫女的“某姐得(读jiade)”(“某”是妻子的姓),既亲切又尊重。女的叫男的依旧是“××哥”,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仍是以初识时的小妹角色相处,说明了对丈夫的信任与依赖。还有称丈夫为“我那个”、“死鬼”,饱含了感情互为所属的意义。有些夫妻,好的时候“心肝宝贝”、“亲爱的”、“宝贝”,很有点肉麻;闹矛盾的时候就变成“冤家对头”、“东西”、“家伙”;旧时,有的夫妻吵架,女的用“丢尸的”、“烂头的”来称代自己的男人,这些称呼都是加速感情崩溃的催化剂。
(2)爱称
爱称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它不只是小夫妻间的常用称呼,也是长辈对小辈的一种特殊称呼,特别是父母对子女,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爱称尤其重要,母亲搂着襁褓中的小儿,或把脸贴在小儿的脸上,或轻轻地拍打着小儿的胸腹,嘴里叫着“宝宝”、“乖乖”、“心肝肉儿”,这称呼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性美。
一般说来,乳名都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称。“毛”是最通用的乳名,它跟排行(大、细、小、1、2、3、4、5、6、7、8、9、)与姓氏(赵、钱、孙、李……)组合,形成千千万万个“毛”,父母们用“毛”,将子女们从小呼到大,哥哥姐姐们也用“毛”,将弟弟妹妹们呼到老,老舅爷叫老姨妈为“×毛”的非常普遍。
还有“姐儿”、“伢儿”、“女儿”“伢泼儿”、“女泼儿”,也是长辈对小辈,大人对小孩的爱称。
“狗佬”、“狗伢”、“牛伢”等贬称也是一种爱称,它寄寓了父母、长辈、哥、姐等大人们的一种感情:希望被称呼的小伢健康成长,因为这些动物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把名字的一个字与“老”、“伢”、“女”组合,也是一种爱称,大都用在平辈的同龄人中,如:叫“金花”为“花老”,叫“水泉”为“泉老”,叫“新球”为“球伢儿”,叫“秀枝”为“秀女泼儿”,比称呼原名要亲切多了。
用名字的一个字重叠,如叫“赵金牛”为“牛牛”,也是一种爱称,街上人大都这样叫。
平辈人叫乳名同样是一种爱称。
(3) 戏称
戏称是互相调侃时的一种称呼,久而久之,便得到被称呼者的认可,这就是“绰号”。戏称有一个原则:无伤大雅。
“苕”是最通用的戏称,与“毛”一样,常跟排行、数字、名字组合,呼的人顺口、自然,应的人习以为常。
戏称的由头很多,如“胖子”、“瘦子”、“瘪头”(就是头稍扁平一些)、“长子”、“黑皮”,是由体貌特征生发出来的。又如“垮佬”,指衣着不整;“老儿辫子”、“破裆裤”,是戏谑小伢;调侃因读书而近视的学生叫“眼镜”。偶然的一件事也能形成一个戏称,如“糊迷”、“老混”。
小缺陷是常见的一种戏称对象,例如:有个小孩刚出生时,头上光光的,只有后脑上有一撮毛,邻居们便叫他“撮毛”,直到结婚时才改口。
戏称的效果有两种,关系好的是爱称,关系不好的是侮辱,戏称要看对象。
黄梅人在日常生活中,用爱称和戏称相当普遍。
(4)尴尬称呼,
尴尬称呼是指与关系、年龄相矛盾的称呼,有下列情况:
一是因辈分原因,白胡子老头要叫躺在摇窠里的小孩为“爷”,这是多么尴尬的事。这种现象黄梅很是普遍。两个同宗同族的村子,辈分高低相差悬殊,辈分低的村里人到辈分高的村里去,见人叫爷(读“嗲”)、叫“奶”一定不会错。民国年间,上乡某地还因称呼的尴尬导致两个村子的人发生矛盾,原因是:辈分低的村里人说:“到××村去,连狗都要叫‘爷’、叫‘奶’。”辈分高的村里人知道后,十分气愤,说这些子孙不孝,骂“爷”“奶”是狗,要说这话的小辈赔礼,由户份老爷出面调停,让这家人办了一桌酒,才平息事端。“白胡子孙”、“摇窠的爷”尴尬称呼的处理方法是:“摇窠的爷”要呼“白胡子孙”为“哥”。
二是双重关系而引起的尴尬称呼,比如:两个平辈的姑娘,嫁到同一个村子的叔侄二人,称呼就发生了变化,娘家姐妹相称,婆家却要叫婶娘,侄媳。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大多是各叫各的,即各按各的血缘关系称呼。
三是因关系与身份所引起的尴尬称呼,“大哥”、“二叔”、“细爷”就是这种尴尬称呼的典型例子。具体是这样的,一个外族人,对村里的一家三兄弟称呼为“大哥”、“二叔”、“细爷”,原因是三兄弟的身份不一样,老大是平头百姓,老二当“保丁”,老三在县钱粮局做事。称呼者自己有可能不尴尬,因为他不是同姓人,不受辈分制约,叫爷叫叔,称兄道弟,听悉尊便,但在别人听来,确实感到不舒服。
(5)尊称和谦称
旧时,场面上的人,特别是读书人,在与别人打交道时,很注意尊称和谦称,正规场合下尤其如此,这是对人家的礼貌与尊敬,也是自身修养的表现。
尊称的方法一般是在称呼前面加上表示尊重、美好的字眼,如“贵”、“尊”、“玉”、“令”等,比如: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尊上,称呼别人的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呼别人的儿女为令郎、令媛。不仅如此,与对象相关的物、事等方面称呼,也一样加上表示尊重、美好的字眼,如:贵姓(称别人的姓氏),贵府(称别人的居室),贵庚(称别人的年龄),贵干(称别人所做的事情)。又如: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称别人的言辞为“玉音”,称别人的书信为“玉札”,称别人的兄弟为“玉昆金友”等等。在家族内,对已故的祖父母、父母的尊称是前面加“先”,称先祖考、先祖妣、先考、先妣,表示尊辈。对家族幼辈中的“媳”称“贤媳”,因其是外来人,表示客气。
对自己的谦虚自称也是对人家的尊重,往往在自称前加上“敝”(原意是“破旧”,用作自谦之辞。)、“贱”、“卑”等字,例如:称自己为“敝人”,称“我这里”为“敝处”,称自己的事为“贱事”;用“卑职”表示自己的职位低微。对人称自己的父子、兄弟为“愚父子”、“愚兄弟”表示谦虚。
在尊称和谦称时,有时还用相对应的字,如“大”和“小”,“贤”与“愚”,例如,称别人的著作为“大作”,称自己为“小可”,把自己的看法叫做“愚见”。又如: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别人的儿子为“令郎”,“犬”与“令”是相对应的。
黄梅旧时的读书人也都讲究这些,现在还是这样。
(6)称呼上的两种忌讳
先说一个民国初年发生的故事:
一天下午,有个第一次去县城的山里后生忘了路的远近,当时没有公路,又是徒步,眼见日头快要落山,十分着急,便问路边山坡上的一个放牛老汉:“咳,到县城还有多远?”喊了半天,不见对方反应,以为老汉耳背,便凑到老汉跟前,又问一句:“咳,到县城还有多远?”老汉举了举手中的拐棍回答说,到城里还有多少多少拐棍。后生很奇怪:“你们这里的路为什么论拐棍,不论里?”老汉回答说:“有时论拐棍,有时论‘礼’”,后生又问为什么,老汉说:“对懂“礼”的人论‘里’,对不懂“礼”的人就论‘拐棍’。” 后生立刻面红耳赤,当面道歉,老汉才说了实话。
与人打交道,不能不称呼别人,“咳叫”绝对不行,正如老汉训斥后生的那样,叫做“不懂‘礼’”。幸好那位后生改得快,否则真要在路上投宿。可见称呼别人是多么重要。
什么是“咳叫”?“咳叫” 就是不称呼别人,象那位山里的后生一样,“咳”一声算是招呼。此为黄梅人称呼的最大禁忌之一。
黄梅人称呼上最大禁忌之二是“粗门大字”。“粗门大字”中的“门”是门第,“粗门”是指门第很高,即大家大姓或名门旺族。“字”,家族修谱时所规定的辈分高低的字派,“大字”,就是辈分很高的字派。“粗门大字”就是“门第”很高,辈分也很高。称呼别人时,把自己的“门第”提得很高,把对方称着小辈,想想看,被称呼者心里是什么滋味?“粗门大字”者的不讲“礼”,比“咳叫”的不讲“礼”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黄梅人的称呼禁忌还有,但最大的就这两种。
黄梅人有个习惯,就是在称谓别人时,总喜欢“撞上哥乃叫叔乃,搭老点头”,在陌生的地方尤其如此。在陌生地方对陌生人这样是出于礼貌,对熟人这样大约是为了调侃,表示亲昵。这种习惯好。
黄梅人把见面爱叫人的,即相见时主动打招呼的,称为“响亮”,有“春风”,或者说“春风”好,(就是热情,有礼貌的意思);把不爱叫人的称为“瘟猪头”。但问题有两重性,爱叫人的有时把称谓搞错,也是令人尴尬和难堪的事,称呼小了,对方不高兴,说你“没大没小,碰上家公(读ga即外祖父)叫老表”; 称呼大了,自己上当不说,还要落人耻笑。
不爱叫人的也不一定就是对人不礼貌,有时是不知怎么称呼对方。因此,搞清楚各种人的称谓,对社会交往活动大有好处。
作者简介:
李山语,湖北黄梅人,著名民俗专家
2、令爱与令媛有什么区别
令爱与令媛有什么区别?
令爱与令媛没有区。令爱,也作“令嫒(ài)”,但绝不可写作“令媛(yuàn)”,虽然蒲松龄《聊斋志异·胡氏》一篇中作“令媛”,但“令媛”一说并不存在。
令爱,一种称呼,指对方的女儿,有尊重对方的意思。
令爱一词一般用于指第三人,不会用于对自己女儿的称呼。相关用法:用令字开头的敬语称呼对方的亲属时,一般将定语“您的”略去,如可以直接说“令爱的芳龄几何”,不必说“您的令爱芳龄几何”。但若真这么说了,也并非错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存在这类用法,譬如在元杂剧中就有“你令堂”、“你令嗣”等称呼。
再比如,《儒林外史》中严致中对王仁、王德两兄弟所说:“不想一见如故,就留着住了几个月,又要同我结亲,再三把他第二个令爱许与二小儿了。”这句话也存在这种用法。只不过此处的“令爱”是指他人的女儿,而非对方的女儿。
又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对铁扇公主说: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
令媛和令爱的区别是什么?
令媛和令爱的区别为:指代不同、引证用法不同、侧重点不同。一、指代不同1、令媛:敬称他人的女儿。
2、令爱:(名)对对方女儿的尊称。
二、引证用法不同1、令媛: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氏》:“客曰:‘确知令媛待聘,何拒之深?’再三言之而主人不可,客有慙色曰:‘ 胡 亦世族,何遽不如先生!’”2、令爱:《西游记》第二三回:“八戒道:‘娘,你上覆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 三、侧重点不同1、令媛:一种认为抬高对方的叫法。2、令爱:正式常规的叫法。
古代社会人们尊称对方的女儿是
古代社会人们尊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令媛、令千金。令,敬辞,有“美好”之意,用于敬称他人或他人的亲友,多用于敬称对方的亲属。
“令爱”是古时代官员之间对对方女性晚辈的一种友好称呼,后惯用于对朋友女儿的敬称。
用令字开头的敬语称呼对方的亲属时,一般将定语“您的”略去,可直接说“令爱的芳龄几何”。词语出自《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虞侯道:‘无甚事,闲问则个。适来叫出来看郡王轿子的人,是令爱么?’待诏道:‘正是拙女,止有三口。”令爱一词不光在古代的时候用,在现在的时候,很多人也会这样称呼。
令嫒是指别人的女儿,源于唐代,也作“令爱”讲,是古时代官宦之间对对方女性晚辈的一种友好的称呼,后惯用于对同事、朋友女儿的敬称。一些以“令”字开头的敬辞:敬称他人的父亲:令尊、令严;敬称他人的母亲:令堂、令慈;敬称他人的儿子:令郎、令嗣、令子;敬称他人的女儿:令爱(亦作“令嫒”);敬称他人的妻子:令阃(kǔn)、令正、令妻;敬称他人的女婿:令婿、令坦。
本文关键词:令媛和令嫒有什么区别,令爱和令媛区别,令爱与令嫒有什么区别,令媛,令爱令正令尊令堂令媛 丈夫怎么说。这就是关于《令爱与令媛有什么区别,令爱令尊令堂令媛(黄梅人称呼趣谈)》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