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大怪是哪八大怪,陕西八大怪是什么(实际应该叫“关中八大怪”)
关于【陕西八大怪是哪八大怪】,陕西八大怪是什么,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趣谈“陕西八大怪”,实际应该叫“关中八大怪”,你都知道几怪?
“陕西八大怪”一说,从何时兴起,已无从考究。其所说的八种风俗都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称其为“关中八大怪”似乎更为合适。
大雁塔北广场西侧陕西民俗文化园中有一组陕西八大怪的雕塑,其人物都是选取50年代以前,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得民俗人物造型。
面条像裤带:关中是小麦主产区,是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其中手擀干面十分津道,又长又宽,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故有此说。
锅盔像锅盖:相传锅盔出自军营,秦朝时期就有,士兵以头盔为锅,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这种饼水分少,易保存,易制作,易携带,是中国最早的“军粮”,是“军用饼干”的鼻祖。
房子半边盖:这种房叫“厦子”,房檐水都滴进自家院落,取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实际上根源就是百姓贫穷。厦子房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能节约大量建房材料。
姑娘不对外: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在关中地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当时关中男人的崇高理想,关中姑娘一般不愿意远嫁他乡了。
帕帕头上戴:关中地区虽然号称"八水绕长安",但地处西北总体缺水,风大土大,为了洗头方便,上年龄的男人们都留光头,留长发的妇女只好用手帕把头包起来。
油泼辣子一道菜:秦椒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它是将秦椒碾制的辣椒面与花生芝麻等增加香味的调料拌匀,用熟油泼入,再用农家醋一激,香味扑鼻,油泼辣子就做好了,油泼辣子是调面夹馍的必备之物。
板凳不坐蹲起来: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这一怪来自于席地而坐的风俗。在东晋以后,关中地区的席地而坐,已经演变为变蹲姿。
秦腔不唱吼起来:陕西是秦腔的诞生地,一口大秦腔,荡气回肠、尽显秦人刚健,秦腔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底气十足,声如炸雷,有"叫破天"之称,给人一种“吼”的感觉。
2、陕西八大怪是哪八大怪:陕西八大怪是什么
陕西八大怪,都包含了什么?
陕西八大“怪”是什么怪呢,“怪”在什么地方呢,都包含了什么呢?俗话说“千里不通风,万里不同俗,”因为我们国家地域广袤,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风俗,也就是所谓的“怪”。陕西的八大“怪”就是这么产生的,下面就由小编来给各位说说这八大“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就说的是当地有一种面食,像裤腰带一样宽厚长,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面条足以吃饱了。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慢火烙的大饼,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
第三怪,油泼辣子是主菜。陕西人特别能吃辣,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吃一碗捞面,来一大碗辣子,很是过瘾爽快。
第四怪,凳子不坐蹲起来。蹲是讲究功夫的,要经过长久的练习才能达到不累不乏的境界。但是现在已经很少能看见“蹲着”的人了。
第五怪,帕帕头上戴。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就能看到很多关中人,会把一个白色手帕包在脑袋上。启示这样是有原因的,可以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在陕西可以随处看到半边盖的房子,正常的房子都是“人”字形,但是陕西却是半个“人” ,这是因为干旱少雨,可以将雨水流进自家地里,后因人口众多住房紧张,才一直保持“半边盖”的风俗。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老话说:“老不出关,少不下川”久而久之,姑娘们也不可以远嫁了。
第八怪,秦腔吼起来 。秦腔中花脸的演唱,一定要扯开嗓子吼出来,气势高昂。来过的人多说:“听秦腔,第一舞台要解释,第二演员要身体好,嗓门大,第三观众要胆子大。”
陕西八大怪都是啥?
陕西八大怪具体如下:
一、【房子半边盖】 多见于关中农村,通常房屋呈“M”型,习称厦子房,两个半边房子对称修建,中间开门。功能:山墙高耸,安全防贼;墙厚屋高,冬暖夏凉。这种房子结构也区别于官房,古时的衙门或庙宇均为人字形弓脊房,窗户是敞开在外的。这种结构让农村人感觉不安全,还是房子半边盖,两对檐呈“M”型,四周高墙厚门,夜里睡觉心里踏实。
二、【手绢头上戴】关中人称手绢为“帕帕”,昔时关中农村妇女头上一年四季都顶着帕帕。功能:妆饰点缀,防尘遮灰。民间歌谣:“瓜女子,纳底子,纳不过,吃黑馍。”昔时娶媳妇,年轻人有玩闹“抢帕帕”沾喜之习俗。另外,昔时关中农村人去“吃汤水”时,口袋里时常是装着“帕帕”的,谓之“汤水帕帕”。便于擦嘴么,我看这比现代人用餐巾纸擦嘴更环保。
三、【不坐蹴起来】昔时关中乡下的老汉小伙习惯于疙蹴在凳子上,常见有人疙蹴门前的碌碡上,端着大老碗边吃边聊,也算是一种原生态的农村文化现象吧。猜想或许古时的“军户”有关,纥蹴着便于随时起身奔跑,一有敌情,撂下饭碗就走,故习而广之。曾有女战友学陕西话,说:“有板凳你蹉哈(坐下),莫有板凳你疙蹴哈。”
四、【锅盔象锅盖】 民间烙锅盔有大有小,大者叫锅盔,小者叫饦饦。关中农村铁锅的直径,大概有六七十公分,烙锅盔的时候,就可着锅的大小做面饼,厚约一指许,放入锅内,灶火用麦秸烧,刚烙好的锅盔外焦里软,很好吃。饦饦便于携带,现今多用于吃羊肉泡。据考证,锅盔始于先秦,便于士兵行军打仗携带。世传昔日大秦帝国的兵士,就是吃着锅盔灭掉六国的,或许“干粮”一词来源于此。
五、【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吃饭,顿顿不离油泼辣子,面条再香,没有辣子,就不高兴。吃辣子习俗或许与关中外来移民有关,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陕西从四川、湖北等省招募了大批农民,定居关中开荒种田,自然也把喜好吃辣椒的习惯,带到了关中。另外据当地民间传说,辣子维生素含量高,吃辣子对眼睛有好处。关中民谣:“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喉秦腔。端一碗面条喜气洋洋,没调辣子嘟嘟囔囊。”
六、【面条象裤带】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是小麦产粮区,当地人以吃面食为主。于是面条就有了很多种传统的吃法,臊子面、油泼面、干面、汤面、出汤面、碎核面、piang piang面等等。单就说这“biang”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很浓,它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面食独特的专用词。但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
有关这个字的写法,千百年来关中民谣云:“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右边钩刀挂麻糖,坐着车车逛咸阳。”按顺口溜写下去,在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龙活现的“biang”字来。
这曲里拐弯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既概括了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工艺要领,制作者辛勤操作,又体现了秦人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性格特点和爽快精神。“裤带面”只是其中的一种,亦称扯面,事先用盐水和面,醒面一两个时辰,然后开始揉面、擀面、扯面。通常宽约二指许,厚约一分硬币许,长约六七十公分不等,就象裤带一样。沸水煮熟,老碗盛了,圪蹴着吃。
七、【秦腔吼起来】据考证,秦腔雏形始于秦汉,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秦腔旦角声韵根据剧情需要,或委婉缠绵,或悲哀凄伤。秦腔生角的唱腔一般激越高昂,特别是秦腔净角的唱腔,如同怒吼一般,脸憋得通红,民间俗称“努大将”。
秦腔根植于民间,秦人大多数都会或生或旦的唱几句,或许吼秦腔是秦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吧,近十多年来,陕西台《秦之声》更是火得很!叫我说:你高兴了,吼秦腔么!你颇烦了,吼秦腔么!你难过了,吼秦腔么!我看过很多剧种,唯有秦腔能把人唱哭!尤其是听了秦腔哭音曲调,你不想哭都由不得你,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八、【碗盆分不开】以前关中农村,家家户几乎都有好几个“老碗”,这“老碗”大如小盆,很适合饭量大的小伙子使用。过去农村人吃饭,喜欢端上老碗,到人多处圪蹴着边吃边谝,老碗盛饭多,既省去添饭的麻烦,又不耽搁谝闲传。
这种粗瓷老碗,多出自铜川陈炉镇,昔时富平流曲、曹村、薛镇一带村民,很多人从事贩老碗生意。现如今农村人跟城里人一样细法,吃饭用的都是白光白光的小碗了,那种粗瓷大老碗几乎很难见到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八大怪
陕西八大怪是哪八大怪
“陕西八大怪”也叫“关中八大怪”,具体是指:锅盔赛锅盖、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面条像裤带、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姑娘不对外。
关中八大怪
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关中八大怪”就是鲜美的体现。
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
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本文关键词:陕西八大怪是什么意思,陕西八大怪是什么图片,陕西八大怪是什么时候,陕西八大怪是啥,陕西八大怪是什么食品。这就是关于《陕西八大怪是哪八大怪,陕西八大怪是什么(实际应该叫“关中八大怪”)》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