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你以为鲍叔牙这样的至交好友)

01-21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管仲:别羡慕我!你以为鲍叔牙这样的至交好友,我是怎样交上的?

“管鲍之交”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一个比较穷,一个比较富有,但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你以为鲍叔牙这样的至交好友)

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分红的时候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但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那是他家生活困难,这是我自愿让给他的。”

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你的问题,是时机不好,别介意。”

管仲曾做了三次官,但每次都被罢免,别人都说管仲没才能,但鲍叔牙则认为这是管仲没遇到赏识他的人。

管仲又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为他解释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

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你以为鲍叔牙这样的至交好友)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想一想,有这么一位了解自己、体谅自己的朋友是多么难得啊!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管仲能有鲍叔牙这样一位至交好友,真是人生了无遗憾。在这当中,我们看到了鲍叔牙的难得之处:宽宏大量,不计较,而又信任朋友,谁人不想拥有这样的朋友?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我能拥有这样的朋友吗?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至交好友,又如何处世待人呢?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你以为鲍叔牙这样的至交好友)

掩卷遐思,仔细探索,我觉得“管鲍之交”给了我4点启示:

一,“交友贵在深”。

朋友宜少不宜多—— 与其把时间花在一些泛泛之交之上,倒不如把时间拿来多了解一个人;要知道相互了解何其重要,时间才是维系和发展友谊的保鲜剂啊!

二,“好好地做人”。

你说谁不想拥有像鲍叔牙这样相知最深、可以无比信赖的至交好友,问题是你配得上拥有吗? 要知道,只有能量相等、气味相投的人才能够相互识别,相互吸引;因此我想说,你想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就先把自己活成什么样的人吧。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管仲也必定有着他人性的光辉,只是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不知道罢了;否则,以鲍叔牙这样一个人物,又怎么会交上管仲这么一个朋友呢。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你以为鲍叔牙这样的至交好友)

三,“体谅源于深知”。

平常我们遇到问题找毛病的时候,都提倡要从人自身的内部去找原因,而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和外部的条件上去,但是很明显,鲍叔牙一直是在为管仲找外部原因,这是在偏袒维护他吗?

我想,肯定不是。

管仲临终前曾对齐桓公说:鲍叔牙是个君子,即使千辆兵车的大国,不以其道送给他,他都不会接受。即使这样,国家大政也不适合托付给他,因为他这人虽然为人好善,但善恶又过于分明,别人一点过错,他都会念念不忘,记个一辈子。

可见鲍叔牙是个君子,但不见得是个宽容之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宽容之人,为何却能够多次为管仲做出善意的揣测(归因)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通则:对越陌生者的言行,我们越容易做内在归因,而对认识越深、了解越多的人(特别是自己),则越会认为他们的某些言行其实是特殊情境所造成。管仲感念鲍叔牙对他的“相知之深”,说的正是这个。

了解越多,就会带来越多的体谅。但更重要的是,我对你的行为做出体谅性的解释,并非我宽宏大量,而是我非常了解你,这也是朋友的“相知之道”。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你以为鲍叔牙这样的至交好友)

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最会“体谅”自己,将自己或朋友的某些表现作外在归因,不只是因为了解较多,其实也是一种“体谅的解释”。

“体谅”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要善解人意。

一个人如果一味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自然难以为别人着想,无法“善解”人意。我们为人处世,交朋结友,自然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但也不应该过于苛刻;对于自己,我们不妨多一点的严格要求,而对于别人,则应该适当的予以宽容,唯有这样,才能和睦共处,收获人生的美好境界。

世人都在替鲍叔牙打抱不平,以为他在管鲍之交的这一段友谊当中吃尽了亏,然而我却以为,殊不知管仲在两人的相知过程中又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你以为鲍叔牙这样的至交好友)

当年鲍叔牙不愿出仕,是管仲鼓动了他走上仕途;当年鲍叔牙以为自己辅佐的小白没有什么前途而意气阑珊,是管仲为他指点迷津给了他无限希望,也正因此两人有了“同进同退”的誓约,也才有了后面鲍叔牙举荐管仲的佳话;至于齐桓公要起用鲍叔牙为相而管仲反对一事,世人大多以为管仲对得起桓公对得起国家却负了叔牙,这实在是对管仲的一大失觉与误读啊。

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鲍叔牙推荐了管仲,管仲却推举了公孙隰朋而没有推举好朋友,我们很为他鲍叔牙抱不平,但鲍叔牙知道了这事却并不在意,他笑着说:“管仲说得很对,这样才是对国君负责。”

而可惜的是,公孙隰朋虽然人品确实不错,但年事也高了,竟在管仲死后一个月就去世了。齐国当时没人能胜任国相,于是齐桓公就把管仲不推荐的鲍叔牙提起来担任相国。

鲍叔牙在担任相国以后,果然就如管仲所说的那样:爱憎分明,容不下有毛病的人。他力谏齐桓公把易牙、公子开方和竖刁这样的小人撵出宫外。齐桓公很听话,果然把三个佞臣赶出宫外。可是身边没了溜须拍马左右逢迎之人的桓公,一下就又感到了寂寞,很是不习惯,于是又把三个佞臣喊了回来。这下鲍叔牙不高兴了,极力反对,桓公这回不听他的话了,鲍叔牙很伤心,很难受,结果抑郁而终。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管仲之所以不举荐鲍叔牙,除了觉得鲍叔牙没有当宰相的气度与气量,搞不好会影响到齐国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他知道老朋友的性格,想更好地保护他!可惜桓公最终还是没有听仲父的话,最终害的自己不得好死,也害了鲍叔牙让他不得善终。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你以为鲍叔牙这样的至交好友)

假使鲍叔牙不是这般的爱憎分明,或者说管仲的 临终之言能让他有所警醒有所悔悟的话,完美主义者的眼睛里面也就揉得了沙,那么,他和桓公的人生以及齐国的命运或许都将改写。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人生也不可再来,管鲍之交的佳话最终留给我们的,依然是一个唏嘘的结尾。

我在想,假使我们都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世界是否会变得很美好呢?

2、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齐桓公九合诸侯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遇,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春秋左传·庄公十年》: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鲍叔牙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牙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襄公掌管政权后,齐国政治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

没过多久,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齐国大夫雍廪对其一直不满,雍廪找了个机会杀了公孙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

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

鲁庄公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兵马在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

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鲍叔牙写信威胁鲁侯,鲁人怕齐国攻打,于是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

齐桓公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准备任命鲍叔牙为丞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国的相国,自己甘心情愿地在他的领导下为官做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国家俸禄,后世有十余代在齐国有封邑、任大夫之职。鲍叔牙能够识才荐贤不妒,谦和爱国忠君。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齐桓公九合诸侯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本文关键词: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高考作文提纲,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高考作文发言稿,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高考作文800字,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发言稿,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简短。这就是关于《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你以为鲍叔牙这样的至交好友)》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