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瓜田李下的故事,成语故事:瓜田李下

01-13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瓜田李下的故事】,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成语故事:瓜田李下

 【原文】

  君子防未然(1),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2),李下不正冠(3)。

  (《乐府诗集·君子行》)

  【注解】

  (1)未然:还没成为事实。

  (2)纳履:穿鞋,指弯腰做穿鞋或整理的动作。履,音“吕”,鞋子。

  (3)正冠:扶正帽子。指伸手整理帽子。冠,音“官”,帽子。

  【故事阐述】

  “瓜田李下”经常是以“瓜田李下之嫌”的型态出现,和“嫌疑”很有关系。

  在《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君子行”,就是在告诉世人君子要防范未然,不要身处在容易遭到别人怀疑的环境中,做出一些会引起别人猜疑的行为。在瓜田里不弯腰穿鞋,来到李树下,不伸手整理帽子,那自然就不会引人猜疑了。

  “瓜田李下”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首诗演绎出来的,成了“惹人嫌疑”的代称。

2、瓜田李下的故事

瓜田李下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尚书郎袁聿修就是一位受人爱戴的清官,百姓曾为他立碑颂扬他品德高尚,称他为“清郎”。

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察地方官吏,经过克州时,与在那里做刺史的朋友邢邵相聚,畅叙友情。分别后,邢邵送给袁聿修一匹白绸子做纪念。袁聿修没有收,并写了一封信解释原因。“这次我到你这儿是办公事,瓜田李下,容易让人起疑心,越是这样的时候,越应遵从古训小心为妙。防止别人说闲话,就像防止河流决口一样不能马虎。愿你能理解我,你的心意我领了,东西退回,以免为别人留下话柄。”

其中瓜田李下,出自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的《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问。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诗的大意是说:品德高尚的君子,也要远离容易产生是非的地方。走在瓜田里即使鞋带开了也不要弯腰去系,在李子树下,即使帽子被碰歪了也不要举手扶正。以免别人怀疑你偷瓜或者摘李子。

袁聿修用“瓜田李下”表明自己爱惜名誉,小心谨慎,以保持自己的清名的良苦用心。

释义

瓜田李下成语的意思是指容易引起别人怀疑的场合。

瓜田李下的故事

“瓜田李下”一词源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

典故一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来说,派他到邮宁去当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无什么好争议的,可是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典故二

袁聿修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建都于邺)人。他少年老成,性格沉静,很有见识。据说,他九岁时就做了州主簿,十八岁时就做了州中正,兼尚书度支郎中,后来又升为博陵太守,且政绩空出,很有声望……。他所以政绩突出又很有声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够为官清白自守,从不收任何贿赂。据说他在尚书的十多年里,从未曾接受过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联名为他立碑表彰,并送他一个雅号:“清郎”……。当然,“清郎”也有为难的时候。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经兖州。兖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这就叫袁聿修为难了。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么不必要的嫌疑。但反复思索之后,袁聿修还是谢绝了,并留书曰:“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谨慎的。我们不能忘记古人说过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话。只有这样,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领了。白绸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话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没有再勉强他

瓜田李下的故事

[拼音]guā tián lǐ xià

[释义]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处]《北史·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例句]若是未能调动有关雇员的职责,亦可考虑成立一个由较高级职员主持的工作小组,专责处理该事项,以避免瓜田李下之嫌。

【成语故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来说,派他到邮宁去当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无什么好争议的,可是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袁聿修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建都于邺)人。他少年老成,性格沉静,很有见识。据说,他九岁时就做了州主簿,十八岁时就做了州中正,兼尚书度支郎中,后来又升为博陵太守,且政绩空出,很有声望……他所以政绩突出又很有声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够为官清白自守,从不收任何贿赂。据说他在尚书的十多年里,从未曾接受过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联名为他立碑表彰,并送他一个雅号:“清郎”……当然,“清郎”也有为难的时候。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经兖州。兖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这就叫袁聿修为难了。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么不必要的嫌疑。但反复思索之后,袁聿修还是谢绝了,并留书曰:“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谨慎的。我们不能忘记古人说过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话。只有这样,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领了。白绸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话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没有再勉强他。

这就是关于《瓜田李下的故事,成语故事:瓜田李下》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