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黄河发生大决堤,黄河决堤是什么意思(历史上的黄河六次大规模改道——北方老百姓的灾难史)
关于【1887年黄河发生大决堤】:黄河决堤(1887年黄河发生大决堤),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历史上的黄河六次大规模改道——北方老百姓的灾难史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但是由于古代不重视生态建设,乱砍乱伐,造成黄河上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5454公里的黄河水道,平均每年卷积着16亿吨的泥沙,几千年来,不停的堆积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床之上,把黄河堆成了一条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这种地上悬河,堤坝极不稳固,只要一下大暴雨,就很容易冲毁堤坝,造成大规模的洪灾,从公元前1046年有历史记载开始,一直到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灾害,有记录的就有1500多次,为了治理黄河,小规模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大规模的改道有六次,被称为“黄河六徙”。
黄河中上游
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02年,大暴雨冲毁了原来的河南浚县南岸的堤坝,从东北方向,流经山东西北部,再进入河北,流入现在的卫河河道,再向北汇合另外一支支流,在河北黄骅市注入渤海。改道之后,大概平稳了470年,由于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之间的战乱,河道年久失修,从汉武帝开始,又经常决堤闹灾害,但当时汉朝跟匈奴经常打仗,没有足够的财力修复河道,只能是偶尔小修小补一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是在王莽的新朝时期,公元11年,黄河再次决口,一分为二,主流不去河北了,直接从山东淄博市高青县地区入海,少量的分流往回倒灌,淹没了山东西部,河南东部的地区。后来东汉建立,公元60年到70年,在古代的水利大师王景的规划主持下,将黄河河道导入山东东营市利津县入海,才彻底治理了黄河水患,这次治理之后,黄河便从山东入海,这次治理之后,黄河又稳定了六七百年。
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是在北宋仁宗时期,公元1048年,由于五代十国跟北宋初期战乱频繁,黄河年久失修,黄河在现在的河南濮阳东岸决口,向北再次流入卫河河道,从天津入海,北宋朝廷也只能小修小补,没有什么大的改善。
宁夏地区的黄河
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金国统治时期,公元1194年,黄河在现在的河南新乡原阳地区决口,向东流入梁山泊,然后一分为二,百分之七八十的主流,融入现在的泗水,再流入淮河,夺取淮河河道,在淮安市涟水县云梯关注入黄海。百分之二三十的分流,走现在的黄河河道,从山东入海。
不过黄河泥沙量太大了,主流走淮河河道流了一百两年后,泥沙全部堆积在淮河下游的淮安地区,形成了下游比中游地势还要高的模样,于是河水倒灌,把周围一些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全部淹掉了,再连接了原来的一些小湖泊,形成了巨大的洪泽湖,淮河主道从以前的向东入海,变成了向南汇入长江。
黄河第五次大规模改道,是在1494年,明孝宗年间,大臣刘大夏主持治理黄河,筑堤坝挡住北部的分流,让黄河全部走淮河河道,但从黄河到淮河的河道并不固定,经常换河道,其实也是治标不治本,这个时期的淮河流域,非常的危险,很容易就换河道造成洪灾。后来又过了几十年,1578年,大臣潘季驯再次治理黄河,固定了黄河从汴水流入泗水,再从泗水流入淮河的固定河道,黄河这才得以稳定了一两百年。
淮河
黄河第六次大规模改道,是在1855年,清朝咸丰年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东坝头村西决口,于是再次改道,大致形成了现在的黄河河道,从山东入海。
黄河的多次改道,给北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特别是淮河流域,曾经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淮河地区,自从黄河夺淮之后,河道以及周边的湖泊泥沙淤积非常深,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水患频繁,从1400年到1900年的500年间,淮河发生了350多次水灾,平均一年半不到就要发生一次水灾,给沿岸的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2、黄河决堤(1887年黄河发生大决堤)
黄河决堤(1887年黄河发生大决堤)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将黄河的波澜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几千年来,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被中国人尊称为“母亲河”。可是,黄河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的悲伤”。据统计,从公元前168年到1840年,2000年间,黄河流域一共发生了316起大小洪灾。算一下,平均约6年就有一次洪灾。如此高的洪灾频率,在世界各大河流中是极为罕见的。
其中,在1887年发生的一次洪灾,造成黄河决堤,一次性就淹死了100多万人,是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33年前吧。
1887年,中国正处于清朝光绪年间,形势一片大好。
那时候,清朝早已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收复了新疆,西方列强暂时没有与中国进行大规模战争的计划,国内外形势较为稳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启动的洋务运动,正在轰轰烈烈进行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李鸿章奉命组建了北洋水师,从国外购买了一批新式舰船,成为保家卫国的坚强力量……
从种种情况来分析,将这段时期称为“同光中兴”,都是名副其实的。
然而,谁能想到,仅仅是一次洪灾,就把“同光中兴”打回了原形。
1887年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春雨增加,黄河上游、中游地带迎来了春汛。由于水利不兴,河道管理不善,进入7月后,永定河、北运河、黄河等河流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决堤。这些决堤带来的损失不大,没有引起清朝的重视,为后来的黄河大决堤留下了隐患。
9月30日,在经过连日暴雨后,积蓄了足够力量的黄河终于爆发了,在郑州出现决口。开始,决口只有30余丈。只用了3天时间,决口就迅速扩张到300余丈,相当于1000多米。浑浊的黄河水,像一头咆哮的野兽,挣脱了堤岸的束缚后,向下游扑去。堤外的城市、村庄,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被黄河水淹没……
在这次洪灾造成的大决堤中,郑州、开封这两座大城市都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清朝时期开封是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一座新兴城市,人口稠密,经济活跃,这就使得大决堤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格外沉重。
按照正常的理解,发生洪灾之后,官府应该时间组织人力堵住决口,赈济灾民,开展灾后重建。可是,清朝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着力调集人手,防范人民起义。到了10月15日,清朝才发放10万两银子的赈灾款。到了11月9日,清朝才派遣礼部尚书李鸿藻奔赴河南,督办河务,抢修河堤。
李鸿藻是清朝名臣,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为官清正廉洁,却并不擅长河道治理,因此抢修工程进展缓慢,而且不够坚固,1888年6月又被洪水冲垮。经过反复折腾,直到1889年1月20日河堤抢修工程才宣告完工。
光绪皇帝对李鸿藻的表现很不满意,以督率无方之名将他罢免,革职留任。不久,李鸿藻回京述职,也未能恢复职位,直到1888年光绪皇帝大婚,才开恩让他官复原职。
在1887年黄河大决堤中,“受伤”最重的,当然是当地老百姓了。清朝时期,国家没有建立灾害统计报告制度,因此难以知道精确的死亡人数。但从各种州县志记载的数据显示,这次大决堤,至少造成了150万人丧生。
本文关键词:黄河决堤会淹哪些城市,黄河决堤的原因,黄河决堤淹死多少日军,黄河决堤事件是哪年,黄河决堤几次。这就是关于《1887年黄河发生大决堤,黄河决堤是什么意思(历史上的黄河六次大规模改道——北方老百姓的灾难史)》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