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和汉宫秋前三折(白朴。经典名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05-13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和汉宫秋前三折,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经典名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白朴(1226——1306后),字太素,一字仁甫,号兰谷。租籍陕州(今山西河曲县),生于汴粱(今河南开封)。金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围攻汴粱,父白华随金哀宗出奔。城破,母死于难,白朴姐弟被元好问携之归真定(今河北正定),并受其教养。漂泊南北。晚居金陵,放浪形骸,寄情词曲。词有《天籁集》。以杂剧著称,悲喜剧皆擅长,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所作有十六种,今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在长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观赏《霓裳羽衣舞》。忽报安禄山叛乱,明皇、杨妃仓皇出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逼明皇赐杨妃缢死。乱后,明皇退为太上皇,日日哭祭杨妃画像。一夕梦与杨妃团聚,被夜雨惊醒。雨打梧桐,更添明皇郁闷。

该剧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其巧妙的情节设计,让戏剧冲突跌宕起伏;美妙的文辞,也使之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韵味,成为元代历史剧的佼佼者。

内容简介

全剧四折外加一个楔子。由楔子开场,幽州节度使张守琏,派裨将安禄山征讨奚契丹,禄山丧师失机,论罪当斩,但又爱惜他是骁勇好将才,便送他入京请唐明皇决断。丞相张九龄虽然力劝明皇诛斩安禄山,明皇不听,又把他给杨贵妃做义子。此时安禄山已暗下伺机作乱的野心。

第一折: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庆赏七夕,他赐贵妃七宝金钗和百花钿盒以表深情。深夜里,二人闲步瑶阶,共赏秋凉月景,因感于牛女情长,而对天盟誓——“愿世世永为夫妇”。

第二折:明皇和贵妃在沉香亭下设宴,四川道专使进贡给贵妃的荔枝正好送到,乘酒兴,贵妃在翠盘上演“霓裳羽衣舞”。正酒酣兴浓之际,左丞相李林甫人报安禄山叛军已近长安,力劝明皇幸蜀避兵,以观后变。

第三折:明皇带着贵妃、杨国忠、高力士,和太子,在郭子仪、李光弼扈从下离京西行,半途因乡里父老之请,太子带郭、李二将,统领三千人马回京,主理中原杀贼等国是。但军兵行到马嵬驿(陕西省兴平县西),兵士忽然掣剑嗔忿,不肯前行,右龙武将军陈玄礼报告军兵要“清除君侧奸邪”的意愿,明皇无奈,便任由兵士杀了杨国忠;但众军依然喧哗不进,陈玄礼又为兵士请求处死贵妃,以安军心。明皇愤懑无奈,欲救无从,只得让高力士引贵妃到佛堂中缢死,军兵又率马践踏了尸首。明皇捡了贵妃的一条汗巾,哭着上马前行。

第四折:安史乱平,明皇回京,传位肃宗,退居西宫养老,日夕苦念贵妃,因此叫画工画了贵妃的遗容,以相对哭奠,依然心情抑郁,白发日多人越瘦。这天,越看画像越伤感,步出沉香亭畔遣闷,却是“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昔日同欢今冷落,更平添懊恨无聊。回到寝宫,昏灯长夜助人愁,秋虫、玉马争喧,闹得他焦燥难熬,苦闷地和衣瘫倒床上。忽然贵妃入来请他到长生殿赴宴,这梦境却被窗外雨打梧桐树的声音所惊觉。这一夜,他便对着梧桐、听着雨声、想着贵妃,在新秋的凉夜中,追思往事,悲伤目前,独自垂泪到天明。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和汉宫秋前三折(白朴。经典名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创作背景

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新、旧《唐书》均有记载。唐代及唐以后的诗词、野史、笔记、小说以及曲作亦多所述,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李德裕的《明皇十七事》、郑处诲的《明皇杂录》等;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宋金时乐史的笔记小说《杨太真外传》,皇都风月主人编的《绿窗新话·杨贵妃私安禄山》、《明皇爱花奴羯鼓》、《杨贵妃舞霓裳曲》等“说话”,戏文《马践杨妃》,金院本《洗儿会》、《击梧桐》等。所有这些,都为白朴创作《梧桐雨》杂剧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剧名来于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句。

白朴生逢金元交替之时,与母亲在战乱纷争中走失,可以说是饱经离乱之苦。他从自身经历出发,依据自己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独到理解,创作出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人物介绍

唐玄宗(正末):即李隆基,又称唐明皇。公元712—756年在位。一代中兴之主,开创了“开元盛世”。晚年沉湎于女色,专宠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

杨贵妃(旦):本名杨玉环,初为玄宗之子寿王妃,玄宗爱上她后,先让她当女道士,随即取入宫中,册封贵妃,受到玄宗专宠,“姊妹弟兄皆列土”。“安史之乱”起,在赴蜀避难途中,被逼无奈,自缢身亡。

安禄山(净):初为失机边将,后被升为渔阳节度使。发动“安史之乱”,使整个社会遭受巨大损失。后为下级刺杀身亡。

杨国忠:杨贵妃之兄,专权误国,在马嵬坡被愤怒的士卒杀死。

陈玄礼(外):右龙武将军,“安史之乱”发生后,统领禁军护驾西行。是诛杀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的组织者。

张九龄(外):丞相。曾劝唐玄宗不要留安禄山,不被采纳。

张守硅(冲末):幽州节度使,初为安禄山上级。

高力士:唐玄宗的宦官。

作品主题

《梧桐雨》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揭示出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其中也渗透了剧作家白朴在金元更易之间的乱离身世之感和山川满目之恨。

在剧中,白朴虽然也花费笔墨描写杨贵妃与唐明皇缠绵悱侧的爱情,但更多则是借这出悲剧揭示人生变幻无常的深意。

《梧桐雨》写的是一出爱情悲剧,然而又不仅仅只是一出爱情悲剧,在白朴笔下李、杨二人既是这一悲剧的受害者,同时又是这一悲剧的制造者。这正是该剧不同于一般爱情戏的地方,李,杨爱情的悲剧性结局是由二人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唐明皇可以为所欲为,赦免安禄山已透露出他的颟顸昏愦,而与杨贵妃整日沉溺于歌舞之中,置社稷黎民于不顾,纵情声色,更为这一爱情悲剧埋下导火线,叛乱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剧本就是这样把李。杨之间的爱情置于广阔的政治历史背景之下来表现的。叛乱之前,二人坠入异乎寻常的温柔之乡,卿卿我我,山盟海誓,真乃帝王家所罕有。然而兵变一至,生死关口,七夕蜜誓立即烟消云散,杨贵妃首先为这一爱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即便是苟且保全了性命的唐明皇同样也要为此付出代价,那便是平叛后失去了帝位的他,不得不独自品尝咀嚼难以忍耐的孤寂与悔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更大的代价,因为它无法逃避。无可解脱而又无时无处不在。这种对心灵的折磨其实已不仅限于对爱妃之死的追悔,往昔的爱情只不过是他过去美好的帝王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象征,杨贵妃与他的地位。权力。尊严等密切相关。因此,对杨贵妃的追悼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已逝去的那曾属于自己的一切的怀恋,爱情与政治便这样拴到了一块。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和汉宫秋前三折(白朴。经典名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人物形象

白朴在这一出悲剧中塑造了昏庸无道、荒淫无度却痴情专一的帝王形象,在批判他误国误民,致使战乱纷争百姓颠沛流离的同时,却也同情其遭遇。对唐明皇复杂的性格,白朴并没有一味批判或一味美化,而是将一切留给观众评述。

反观杨玉环,第一折一出场她就表白自己对安禄山的思念,但转眼间又向唐明皇邀宠。她的海誓山盟中有几分真意,人们不得而知。白朴虽然同情她身在后宫,情非得已,不得不为了迎合喜新厌旧的帝王争欢邀宠,但对于她难耐宫廷寂寞与他人私通的行为仍持批判态度。

语言

《梧桐雨》的语言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白朴是长于情词的文彩派作家,剧中富丽堂皇的文彩,典雅华丽的语言都很适合表现高贵豪华的宫廷生活,也符合帝王贵妃雍容华贵的身份。

心理描写

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感人,是《梧桐雨》又一显著特点,尤其是第四折的艺术描写,更是被人们所称誉,叹为观止。这时的唐明皇,让出了皇位,失却了爱情,他有无上的权力而保不住爱情,又为权力而失去了爱情。他懊恼、烦闷、孤寂、追悔、思念,诸多情思,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全折二十三支曲子,都是描写唐明皇的内心活动的。前十支曲子养重写唐明皇愁怀感伤的根由,表现他失去权柄后的孤寂、空虚以及对失去美好东西的追恋,饱含相思、愧悔、愁郁之情。后十三支曲子把秋夜苦风凄雨同唐明皇孤独、寂寞,追思怀念贵妃心情揉合起来,创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把唐明皇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渲染到了极点。

《梧桐雨》除第三折马嵬坡一段戏之外,全剧大部分缺乏强烈的戏剧冲突,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全剧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

后世影响

正是在《梧桐雨》所取得的创作成就影响下,明清戏曲界出现了一股李、杨爱情创作热。在明代,有王湘、徐复柞、无名氏的《梧桐雨》同名杂剧,汪道昆的《唐明皇七夕长生殿》杂剧,叶宪祖的《鸳鸯寺冥勘陈玄礼》杂剧,吾邱瑞、单本的《合钗记》同名传奇,戴应鳌的《钿合记》传奇,吴世美的《惊鸿记》传奇等。而屠隆的《彩毫记》与戴子晋的《青莲记》,主写李白,也插入了李、杨事。在清代,杂剧传奇则有钮格的《磨尘鉴》、孙郁的《天宝曲史》、洪升的《长生殿》、唐英的《长生殿补》、许逸的《蓬壶院》等。

《梧桐雨》有日、英、法、俄等文字译介到国外。

2、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和汉宫秋前三折

1

我们经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并且会拿出“唐诗”、“宋词”、“元曲”作为例子。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元曲却不能与唐诗宋词的地位等同。

大多数的人都能随口举出几首经典的唐诗,宋词的情况也还好。但一提到元曲,好像除了《天净沙·秋思》外,就很难再找出其它的篇目。有的人还知道《窦娥冤》和《西厢记》,但真正看过的人寥寥无几。学生们通常知道“元曲四大家”,因为那是考试的内容,而把他们的代表作都看过的估计就屈指可数了。

元曲的确是元代最为繁盛的一种文学形式。一般认为元曲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元朝开始的几十年废除了科举制度,文人学子们出仕做官的道路被封死,迫不得已转向了戏剧的创作。而这些文人型作者的加入,为元曲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分别以前述《天净沙·秋思》和《窦娥冤》为代表。其中杂剧的题材非常丰富,有风花雪月,悲欢离合;有忠臣义士,孝义廉节;有冤狱公案,民生疾苦......这中间有一类题材比较特别,主要是表现帝王的爱恨情仇,其代表作为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白朴的《梧桐雨》。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和汉宫秋前三折(白朴。经典名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2

《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讲述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但剧情做了改动。王昭君因为不肯贿赂毛延寿而被故意画丑,结果被打入冷宫。其后因弹奏一曲琵琶得以和汉元帝相见。毛延寿逃至匈奴处挑拨单于南侵索要昭君。由于文武百官的无能,昭君主动提出愿意和亲。元帝无奈答应并送至灞桥,昭君行至汉与匈奴交界处投水而死,匈奴害怕与汉结仇便将毛延寿捆绑送回。之后元帝梦中与昭君相会,却被孤雁的哀鸣声惊醒。

马致远写《汉宫秋》用了颇多的文人笔法。元剧中一般人物登场要先念几句上场诗,用来表明自己的身份或是展现内心活动。《汉宫秋》开篇就是呼韩耶单于的上场诗,起头两句“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语句意境皆美,只是和呼韩耶单于的身份形象并不相符。我们很难相信蛮荒之地的匈奴王会如此文绉绉,这可能是马致远对自己文学才能的一种炫耀。

再看汉元帝于灞桥送别王昭君后的一段经典唱词。

【梅花酒】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这段唱词先描写了元帝眼中的秋景,将自身置于一片迥野悲凉的背景中,然后展开抒情。想象自己独自返回咸阳后的凄凉场景,由此表现出元帝内心的悲苦孤独之情。这里无论抒情的方法还是技巧,均是文人手法,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孤雁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意象,杜甫、柳永、苏轼等都曾在作品中使用过。大雁具有群居、迁徙的特点,而离群的孤雁就有其特殊的象征。失伴和失群往往和孤苦凄凉联系在一起,而孤雁的哀鸣声代表着渴望回归到同伴或是群体之中。《汉宫秋》第四折中借助秋夜里孤雁哀鸣表现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忧苦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美满爱情的渴望。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和汉宫秋前三折(白朴。经典名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3

戏剧不仅只是作者情怀的展现,更是面向民间的艺术,因此《汉宫秋》里面也有迎合观众的一面。比较典型的就是其中夹杂的喜剧成分。比如在王昭君初见汉元帝后的这一段:

【金盏儿】你便晨挑菜,夜看瓜,春种谷,夏浇麻。情取棘针门粉壁上除了差法,你向正阳门改嫁的倒荣华。俺官职颇高如村社长,这宅院刚大似县官衙。谢天地可怜穷女婿,再谁敢欺负俺丈人家!

这一段是王昭君请求汉元帝对她的父母施些恩典宽免,汉元帝一口答应并且幽默了一把。这里的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而是以一副完全平民资态在调侃,整段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随后元帝和昭君告别的这一段词也很有意思:

明夜里西宫阁下,你是必悄声儿接驾,我则怕六宫人攀例拨琵琶。

王昭君因弹琵琶得以遇见汉元帝,元帝临走时还拿这个事情来调侃,在这里也起到了放松气氛的效果。戏剧不仅只是文本,它同时也是舞台上的艺术。在悲剧的背景下夹杂喜剧的元素,既可以调整剧情的节奏,又能够放大悲剧的效果。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和汉宫秋前三折(白朴。经典名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4

戏剧还有一个作用是教化民众,将忠奸、美丑、善恶都在舞台上展现,并且抨击丑恶、褒赞善行,从而起到感化民心,激发良知的作用。文人士大夫自然通过诗书礼义来进行道德教化,但多数的底层人士并没有这种机会,因此很多历史知识,人文伦理是从戏剧中学习而来的。

例如《汉宫秋》第一折开始时,反派人物毛延寿的上场诗“大块黄金任意挝,血海王条全不怕。生前只要有钱财,死后那管人唾骂”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上道德败坏、见钱眼开的行为进行辛辣地讽刺。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和汉宫秋前三折(白朴。经典名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5

白朴也是文人型元曲作者,一般把他和马致远和王实甫归为一类,区别于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民间派。他的代表作品《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和诗歌《长恨歌》及唐传奇《长恨歌传》所叙述不同,《梧桐雨》中的唐玄宗没有从道士处得到杨贵妃死去后的消息,而是梦中被雨打梧桐之声惊醒,“雨湿寒梢,泪染龙袍”在孤寂中追忆往昔。

《汉宫秋》和《梧桐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末本戏,以末角为主唱。末角的身份都是皇帝,又都是以旦角的死亡来展现其悲剧性。并且为了剧情的需要,都对原故事作了相应的改动。

《汉宫秋》把汉朝强大匈奴弱小的背景作了调换,将汉元帝赐王昭君下嫁改为呼韩耶单于大兵压境来抢人;《梧桐雨》中将安禄山造反的原因归结为意图强抢杨贵妃。这些艺术上的虚构除了使剧情冲突更具有张力外,还有其政治上的隐喻。

这里的皇权不仅是皇帝本人的象征,同也是也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当皇权并不能保护深爱的女子,甚至要牺牲所爱人的生命来保护国家的完整和皇帝的安全时,这个爱情悲剧的背后,实际上也是民族的悲剧。

马致远和白朴生活于宋、金和元改代之际,并且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当他们目睹蒙古铁蹄对文明肆意践踏,吏制败坏、贪官横行,而他们所学的“修齐治平”之道在时代的背景下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用武之地。他们内心必定也充满了矛盾和困惑,他们对统治者和上层阶级的无能表示不满,因此在《汉宫秋》中马致远批评文臣武将不能保家卫国,《梧桐雨》中白朴对唐玄宗纵情享乐、废驰朝纲的行为也有讽刺。但是同时也应看到,作者对两部悲剧中的主人公汉元帝和唐玄宗,所表现出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责难。在面对异族入侵时,连天子都和普通人民一样,成为一个受害者,这样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中原陷落王朝的同理心。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和汉宫秋前三折(白朴。经典名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6

元杂剧中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剧目不止《汉宫秋》一篇,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剧目据考证也有七八种之多。有需求才有市场,这说明帝王的爱恨情仇是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

在上述两部剧中,皇帝的形象并不高高在上,而是和普通平民一样会为爱欣喜、为情所困,面对生离死别也会痛苦无奈、伤心流泪。这对观众而言从心理上拉近了和统治者之间的距离,仿佛原本横在他们之间的巨大鸿沟变得不那么明显。这其中还包含着一种窥探、猎奇的心理,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在目前的荧屏上,古装剧和历史剧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往往其中会突出表现封建帝王的感情生活。只是在现代编剧的笔下,又增添了许多的宫斗、争宠等狗血剧情。甚至会把现今社会的职场、家庭、励志等元素打碎杂糅,融合到宫廷情爱剧中。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也是满足了普通民众对前朝统治阶层的猎奇心理。

其实再放大一点看,社会上的追星现象也是一种窥视和猎奇。特别是在当今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整日沉迷于搜集偶像的八卦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和偶像互动,会给人一种可以接近偶像生活的错觉。而这其中,往往会产生一些误解,我们的前人也已经有很好的例子。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唐玄宗回到长安后对杨贵妃的思念,用了下面两句“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后来就有人指出白居易写得不合常理,因为普通人家才点油灯,皇宫里面是点蜡烛的,并且彻夜不熄。唐玄宗再怎么思念杨贵妃,也不会和平常人一样,夜里守着一盏油灯独自伤心。

这说明文人在描写上层阶级的情感时,往往还是把自身的体验代入其中。而这样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很容易以自身的悲苦体验去想像皇帝的悲若,却无法体验到做皇帝的快乐,更让人悲哀的是这种快乐却常常无法想象。

本文关键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主要人物,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读后感,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介。这就是关于《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和汉宫秋前三折(白朴。经典名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