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你知道为什么发烧前往往都会怕冷和发抖吗
关于【试以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试以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你知道为什么发烧前往往都会怕冷和发抖吗?
发热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发烧,实际上是机体体温调节平衡破坏,导致机体产热大于散热的过程。
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的诊断难点,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多种多样,
按照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
①致热原所致:一些可引起发热的物质(也称做致热原)作用机体,导致机体体温升高。
②体温中枢受损所致:比如外伤引起颅内病变或颅内炎症、肿瘤等——使得体温调节中枢不能正常工作。
③机体亢奋产热增多:比如甲亢、癫痫病人癫痫发作时。
④机体散热减少:比如广泛性皮肤病变——皮肤不能很好散热。
按照导致发热的病因可分为两大类数十种:
第一大类:病原体感染导致发热——常见由细菌、真菌、病毒等等。
第二大类:除外病原体感染的其他病因,其中包括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机体重大损伤或外伤、过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等。
那体温超过多少算发热呢?
人体不同地方的体温稍有差异,一般认为:
经腋测法体温大于37℃为发热(正常:36-37℃)
经口测法体温大于等于37.3℃为发热(正常:36.3-37.2℃)
经肛测法体温大于37.7℃为发热(正常:36.5-37.7℃)。
以口测法为例,不同体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程度: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有时候发热前往往伴有怕冷、发抖,甚至有时候面色苍白,这是什么原因呢?
现在引起发热被普遍接受的学说为“调定点学说”,大概意思就是机体调节体温的中枢通过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增减使机体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正常范围内波动),当一些致热原或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时,可导致机体设置体温调定点往上移动(以腋窝为例,本来正常调定点范围为36-37℃,外界因素感染导致机体认为腋窝的温度应该大于37℃),使得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导致机体体温升高。
当机体收缩血管使散热减少时——导致皮肤苍白。
而皮肤黏膜血管收缩,血流不畅——导致皮肤黏膜温度降低——刺激机体冷觉感受器——使得机体自觉寒冷(即畏寒)——同时使机体肌肉不自主的收缩(即发抖,也就是寒战)。
而这一时期也被医学上称为体温上升期,因为此时散热减少、产热增多,这也是为什么发热前往往会出现畏寒、寒战的原因。
2、试以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让我们一探究竟
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工作原理,并提出调定点学说加以解释该学说认为,调定点数值的设定,取决于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某一温度的敏感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试以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试以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工作原理,并提出调定点学说加以解释。该学说认为,调定点数值的设定,取决于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某一温度的敏感性。
PO/AH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温度的感受有一定的兴奋阈值,正常人一般为37℃左右,这个温度就是体温相对稳定的调定点。
正常人体温调节的过程是:当体温高于调定点37℃时,热敏神经元活动增强,增加散热;当温度低于37℃时,冷敏神经元活动增强,增加产热,最终使体温维持在37℃左右的水平。
在正常情况下,调定点的变动范围很窄,但也可因生理活动或病理反应发生一定的改变。如细菌感染导致发热,致热原可使温敏和冷敏两类神经元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38℃)。
调定点上移后,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的水平(38℃)上达到平衡。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就是使调定点下降,从而使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
体温调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体温的变化恰恰是根据体温调定点而改变的。发热时,首先是中枢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从而导致体温调定点上升,然后机体的代谢增加以达到体温调定点。
例如,一个人感染高烧39℃,他的体温调定点先达到39度,随之机体也达到39度,因为机体这个精密的仪器认为,这个39度时候的代谢刚好能达到清除感染或者坏死物的最佳状态。如果发热消退,体温调定点也回到37.3。
本文关键词:以体温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具体阐述何为体温调定点学说,简述体温调定点学说,并举例,在体温调节中起调定点作用,试以体温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这就是关于《试以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你知道为什么发烧前往往都会怕冷和发抖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