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及精髓,孔子教育思想系列谈之十四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及精髓】,孔子教育思想系列谈之十四,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孔子教育思想系列谈之十四——循循善诱
“德”字起源于祭祀。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含义是指道路或者方向,右边是一条向下垂落的直线,垂直线的下方是一只眼睛,合起来表示目光向前直视。据专家考证,西周时将商朝的德字下面加了个“心”,意思是目正、心正、行正,三者皆正,方为有“德”。
下面仅从师德之一——循循善诱粗浅谈一下
一、孔子教育思想概说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相传他有弟子3000,贤徒72人,是我国独立创办私立学校的第一人,开私人讲学之风。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孔子的一生是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的一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深刻而丰富的教育思想,本人认为其思想具有开创性·科学性·完备性·平等性·致用性相互关联的五大特点。其思想是一个有层级的网状立体架构,是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里,主要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正人先正己;孝悌为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全面平衡;叩其两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学思结合;循循善诱;探讨交流;教学相长;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鼓励;重师生情;学以致用等。学习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梦想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年轻人以及正在从事该职业的老师们都会有很大的裨益。
二、循循善诱是颜渊长期跟随孔子学习思考中领悟出来的孔子教育思想
循循善诱出自孔子《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释义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循循善诱也是后人从《论语》中总结出的大致115个成语之一。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对孔子非常崇拜,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经过反复揣摩后称赞孔子的教学方法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虽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三、孔子用循循善诱教导学生的两个具体事例
上文只是笼统地说了一下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下面举两个具体鲜活的例子。
(一)孔子劝学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此以言之,何学之有?”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指教。”
【评析】
《子路见孔子》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令人无可辩驳,心服口服。孔子作为教育家由此可见一斑。从中我们可以具体而深刻的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从而受到教育与启发
(二)切磋琢磨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在这个具体语言环境中,我认为是后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
从论语的这段师徒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循循善诱的痕迹,孔子对“贫而无谄”与“富而无骄”这两种人表示了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子贡加以引导,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子贡是个非常聪明,能言善辩,喜欢比较,好思考的学生,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了57次,是最多的,超过了颜回(32次),在这段对话中还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孔子管子贡叫赐,更显亲切,增加亲和力,总之,循循善诱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
四、后世用循循善诱方法教育孩子的典型父子对话
“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学呢?”
“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学呢?”儿子上学不久问爸爸。
爸爸说:儿子,你知道吧?一颗小树长1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别的。如果上6年学,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
如果上9年学,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如果上12年学,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知道了吗?儿子:知道了。爸爸问: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人不丢人?儿子:丢人。
爸爸说:儿子,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干活赚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用,但用处不如大树多。不读书或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是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那次谈话对儿子来说印象深刻。
从此跟孩子交流既不需要威逼,也不需利诱,孩子会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
很值得分享的一段话,教育其实很简单,言语间给予孩子最珍贵的财富!
五、运用循循善诱方法取得较好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六点事项
(一)信心
信心是对行动必定成功的信念,是做成事的前提和保证。教育主体即要对自己的学识有信心,也要对教育客体有信心,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耐心
耐心是指对待事情处理事情不急躁、不厌烦,能坚持完成一件十分繁琐无聊的事。耐心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素质,是搞好教育的基础。
(三)有德望,
德望是指人的道德行为之声誉名望。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打铁还需自身硬。
(四)平等互动
平等的互动,就是说老师对任何孩子都不偏爱,不轻视,鼓励人人发言。这样可以增强公信力,提高参与度,培养增加孩子的兴趣。上面介绍 的循循善诱的两个范例就体现了互动性,注意琢磨体会。
(五)亲和力
亲和力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亲和力源于人对人的认同与尊重,以善良的情怀和博爱的心胸为依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特殊禀赋和素养。微笑、平易近人、富有幽默感,举止优雅大方是一个人富有亲和力的表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亲是信的前提,信是亲的效果。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实践证明,教师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否则一个盛气凌人,简单粗暴的老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六)渐进性
所谓渐进性就是有顺序有步骤的引导。这是循循善诱的目的所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慎终追远,则无败事!
本文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及精髓的内容,孔子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理解与感悟,孔子教育思想精髓的成语,孔子教育思想及精髓有哪些。这就是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及精髓,孔子教育思想系列谈之十四》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