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宋代谏官的地位及意义,清平乐:宋代言官为什么敢说话
关于【聊一聊宋代谏官的地位及意义】,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聊一聊宋代谏官的地位及意义:清平乐:宋代言官为什么敢说话?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权力?
热播剧《清平乐》中,前朝剧情深受观众喜爱,原因之一就是谏官的直言进谏和相互驳斥。宋代的谏官地位如何?皇帝为什么愿意放开他们的嘴呢?
一、宋代台谏及其职能
中国古代的监察系统,以御史台和谏院为主,合称“台谏”。御史台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秦代御史大夫可以夺臣下之权,甚至有人说御史大夫与丞相并列为三公。到东汉时,正式设置御史台。谏官也是自秦代就有的,当时称“谏议大夫”,在皇帝左右进行谏争,向皇帝提建议,指正皇帝的得失,唐代时设立谏院,统摄谏官。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成了汉代著名的谏官
北宋建立后,由于政治革新及宋代对士大夫的重视,对台谏制度做了一定的调整。宋代沿袭唐制,设置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掌纠绳内外百官奸匿,肃正朝廷纪纲,大事则廷辩,小事则纠弹”。御史官是一种加官,由其他政事官兼任。
宋太宗在位期间,大改谏院制度,唐制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此时谏院属官比较复杂,一种是兼职于谏院,只在谏院挂名;一种是在谏院任职务。
宋太宗赵光义
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发布了一道诏书,“别置谏官、御史各六员,增其月棒,不兼他职。每月须一员奏事,获有急务,听非时入对及三年,则黝其不胜任者”。就是说,规定谏官和御史各设置6名,专掌谏议,这就是俗称的“言官”。这标志着专门的谏官和御史出现。这份诏书非常重要,因此史称“天禧诏书”。
清平乐 宋真宗
北宋台谏之所以重要,关键一点在于皇帝的支持。宋代以前,台谏官一般由宰辅选拔。但到了宋代,台、谏的长官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同时,宋代有一条祖宗之法,那就是宰执不能干涉台谏官的选拔。
从职能角度讲,宋代谏官的监察范围比历朝历代都广,“既绳外朝臣僚,亦谏内廷君后”,上到皇帝和他的后宫,下到州县的地方小官,都是台谏可以监察的范围。同时,台谏官还可以参与朝廷重大案情的审查和罪名的确定,就国家大事发表意见,行使议政权。
清平乐 言官苏舜钦
二、仁宗与台谏之缘
台谏与仁宗关系可谓密切。仁宗幼年,刘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有很多谏官积极敢言,请求还政但受到贬黜,如范仲淹、滕宗谅等,给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仁宗亲政后,就十分看重谏官,多次提拔直言敢谏之人,韩琦就因直言敢谏屡受提拔。而事实证明,凡在谏官任上有所作为的士人,当时都被视作士人领袖,之后多出任宰辅。如范仲淹先劝刘后还政于仁宗,后力阻仁宗废除郭皇后,他正义的形象使他俨然成为士风导向。
清平乐 范仲淹
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开始庆历新政。而庆历新政的很多主要成员,如范仲淹、韩琦等,均出身于台谏,欧阳修等人当时则任谏官。庆历新政的许多措施,其实大多源于谏官的建议主张。如改革官制,抑制皇室宗亲的恩荫人数,就是谏官孙沔的建议。当时有所谓“庆历四谏”之说,分别为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他们行使职权为庆历新政鸣锣开道,场面一度十分和谐。
清平乐 蔡襄
但随着改革触及保守派的利益,反对派同样借助台谏的势力,诬陷改革派为朋党,想要使仁宗收回他们手中的权力。事情的关键就在于御史王拱辰炮制的“进奏院案”, 当时苏舜钦掌管进奏院,一次按照旧例,卖了单位里过期的档案,用这钱召来妓女宴请宾客,当时一众名流都在坐。而王拱辰借题发挥,诬陷苏舜钦卖档案,向仁宗弹劾苏舜钦,最终苏舜钦被削职为民,范仲淹等人也为避嫌,自请出京,新政就这样失败了。
清平乐 王拱辰
三、台谏的困境
谏官制度虽然不断完善,与皇权、相权三足鼎立,但在实际运作中,其既定制度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破坏。而破坏其制度的,就是君权和相权。
对于台谏威胁最直接的是相权,因为皇帝之下,相权和台谏是直接对立的。相权破坏台谏,主要的手段就在谏官的选任升迁上。制度上谏官虽由皇帝直接任命和升降,但是中书却有推荐人选的权利,所以中书宰相常借此干预台谏官的选任,任用亲信攫取台谏的权力。
宰相有多种手段清除反对他的谏官。主要为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明迁实贬,南宋奸相秦桧、史弥远就多用此术。二是伺机将其调到地方做官,仁宗时,宰相曹利用就说言官陈执中“宜试治民,乃命出守”。尤其到了南宋,权相秦桧、史弥远、韩侂胄等人,只要谏官依附自己,就可以快速升迁,破坏了谏官之风气。
影视剧中的秦桧
另一个对台谏造成破坏的,就是皇帝自己。宋代皇帝其实一直很矛盾,他们既希望台谏直言敢谏,揭露黑暗面,维护宋朝的长治久安;但是又想摆脱谏官对自己的约束和制衡,让他们服从皇帝的意志,所以有时会从谏,有时会拒谏。
具体来说,皇帝是怎么破坏台谏制度的?大家都知道,宋代台谏有风闻言事的权利,但皇帝却经常让他们讲证据。仁宗算得上最从谏如流的皇帝,有时也对谏官发怒,其他皇帝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许多谏官要么闭口不言,要么就迎合君主的好恶。
清平乐 仁宗
宋代皇帝对那些不中听的劝谏,往往听而不纳,于是谏官之言如泥牛入海,再无踪影。久而久之,谏官也失去热情。最致命的一点,就是皇帝凭借好恶罢黜谏官,曾因仁宗废郭皇后一事,大批谏官被贬到地方上去了。后来不少皇帝也学聪明了,避免背上恶名,都是将直谏的谏官升迁,离开谏官之位。久而久之,言官哪还有什么精气神啊?
清平乐 郭皇后
文史君说
因为皇帝的重视,宋代台谏系统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宋代朝堂上有三大政治势力,一是皇帝,二是宰执,三就是台谏。台谏官可以通过言论影响朝政,甚至左右政局。同时,谏官往往出身于士大夫群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取向,与一些士大夫结成一个政治圈子。因此,北宋台谏官不自主地介入了党争。甚至在党争中,沦为一些政治集团党同伐异的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君权和相权的联合打击下,谏官也渐渐失声。
参考文献
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
刘延豪 :《宋代谏官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2、聊一聊宋代谏官的地位及意义,走上巅峰的宋代史官
聊一聊宋代谏官的地位及意义?壹 欧阳修也是史学家尽管唐代建立史馆制度,掀起了第一次官修史书的高潮,但要论哪个朝代的史学成就最高,还得数宋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聊一聊宋代谏官的地位及意义?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聊一聊宋代谏官的地位及意义
壹 欧阳修也是史学家
尽管唐代建立史馆制度,掀起了第一次官修史书的高潮,但要论哪个朝代的史学成就最高,还得数宋代。
公元960年,赵匡胤结束唐末以来的五代乱世,建立了大宋王朝。与唐代相比,以文立国的宋代更加注重修史,不仅继承了史馆制度,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设立了起居院、日历所、编修院、会要所等多重机构,为修史提供一条龙服务。
宋代重文轻武,史官地位较高,有时连皇帝也要忌惮他们几分。一次,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园弹雀,有人说有急事请见。他忙召见对方,一问事情很平常,就有些生气。对方说:“臣以为这事要急于弹雀。”赵匡胤更生气了,用斧柄撞落了对方的两颗牙齿。这人也不说话,俯身把牙齿捡起来放入怀中。赵匡胤怒道:“难道你还打算告我?!”对方说:“臣不能告您,但自有史官记录此事。”赵匡胤一下子就怕了,忙赔着笑脸赏赐对方金帛,以保全自己的名声。
除了大规模的官修史书,宋代也盛行私人修史,且在内容、体例等方面多有创新。
比如,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他年轻时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目睹洛阳牡丹之盛,遂写下了历史上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该书涉及洛阳牡丹的24个品种,不仅记载了它们名字的由来,还讲述了洛阳民间爱花、赏花、养花等风土人情。
当然,欧阳修写牡丹谱记只是牛刀小试。作为一名史学家,他更具分量的作品是《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就命薛居正监修《五代史》(即《旧五代史》),总结兴衰治乱之道。此书写得仓促,史料剪裁等较为混乱。宋仁宗时,欧阳修与宋祁等人奉命修撰《新唐书》,前后花了17年时间。此外,他还出于史学家的使命感,自己写了一部《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
宋代修撰的前代史书很多,其中,《新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都在二十四史之列,此外还有《唐会要》《九国志》《南唐书》等。
不过,宋代史学的巅峰之作,还是司马光在洛阳主持修撰的《资治通鉴》。
贰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它被视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
为修撰这部史学巨著,司马光耗费了近20年的心血。他本是私人修史,自编教材为宋英宗授课。没想到,宋英宗对此非常看重,让司马光挑选助手,成立书局,把史书好好地写下去。
公元1066年,司马光的书局成立了。他选了两位助手,一是刘攽(bān),主编汉史;一是刘恕,主编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几年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刘攽被贬出朝廷,离开书局,刘恕则回到江西老家,继续完成书局的工作。
司马光本是王安石的好友,但因反对变法,二人成了政敌。公元1071年,司马光不顾宋神宗的挽留,带着书局离开朝廷,退居西京洛阳,在独乐园中潜心著述。此时,追随在他身边的是范祖禹,主编唐史。
范祖禹是司马光好友范镇的侄孙,年纪较轻。在书局中,司马光最倚重的人还是刘恕。
刘恕比司马光小13岁,家境贫寒,性情耿介。他精于史学,18岁就考中进士,司马光对他推崇备至,遇到疑难问题,都要交给他来处理才放心。
公元1076年,为当面和司马光商量修书事宜,刘恕千里迢迢来到洛阳,在独乐园住了近一年。回去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年仅47岁。司马光悲痛不已,只得让儿子司马康加入书局,校检文字。
公元1084年,这部史学巨著终于完稿。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并作序。
《资治通鉴》成书后,历代学者多有续写。其中,南宋李焘(tāo)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被称为“《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是续书中的佼佼者。
李焘一生清贫,博通经史。他为续写北宋王朝168年的历史,不惜花费40年的时间,一边收集国史、实录,一边大量采用笔记小说、私史、志铭等,使续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过,为表示对司马光的尊重,他“不敢言《续通鉴》”,只将自己的书称为《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人热衷于修史、读史,使宋代史学取得了极高成就。如南宋初年,郑樵“集天下之书为一书”修成《通志》,这是宋代史学在《资治通鉴》之后结出的又一硕果。
叁 邵雍后人著《邵氏闻见录》
在洛阳,司马光最好的朋友是邵雍。
邵雍比司马光大8岁。当年因爱洛阳的山水及风俗之美,他特意迁居于此,并在安乐窝娶妻生子。洛阳是北宋的文化中心,尽管他不愿出仕,但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家中时常名流云集。
司马光来到洛阳后,平时著书之余,最喜欢找邵雍或切磋学问,或“春看洛城花,秋玩天津月”,分享生活中的乐趣。
公元1077年秋,邵雍去世,留下了23岁的独子邵伯温。司马光对邵伯温照顾有加,司马康也与邵伯温成了知交。后来司马康因病早逝,其子就是由邵伯温抚养长大的。
因随父亲久居安乐窝,邵伯温对西京洛阳的风土人情十分熟悉,知道“洛中风俗尚名教,虽公卿家不敢事形势,人随贫富自乐,于货利不急也”。因为父亲的关系,他也结交了许多身居洛阳的显贵名流,看到或听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晚年,他将自己的这些见闻著成一书,就是《邵氏闻见录》,又称《河南邵氏闻见录》。
《邵氏闻见录》共20卷,记录了北宋时期洛阳士大夫的生活,内容涉及司马光等人的“前言往行”,包括自宋太祖以来的皇室秘闻、北宋大臣的逸闻趣事等,描写了很多真实、生动的细节。其中,不少内容都是邵伯温的“独家发布”,对后人了解北宋历史很有价值。
邵伯温活了78岁。北宋末年,他入蜀任职,曾在乐山大佛崖壁题“弥勒大像”四字,并将蜀地的寓所命名为安乐窝。
邵博是邵伯温的次子,南宋时被赐同进士出身,他继承父亲的著述事业,为《邵氏闻见录》作了续书。
后来,人们为了便于区分,将邵伯温的著作称为《邵氏闻见前录》(简称《前录》),将邵博的著作称为《邵氏闻见后录》(简称《后录》)。
与《前录》相比,《后录》内容更加繁杂,记载了许多宋代著名文人如欧阳修、苏轼、曾巩等的往事,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本文关键词:宋代谏官制度的可借鉴之处,宋代谏官的作用,北宋谏官是什么职务,宋朝谏言官,宋代谏议。这就是关于《聊一聊宋代谏官的地位及意义,清平乐:宋代言官为什么敢说话》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