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爱廉说,上医治未病)

03-10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爱廉说|上医治未病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爱廉说,上医治未病)

左图:《黄帝内经》中提出“治未病”的观念,强调“上医治未病”。图为明万历年间《黄帝内经素问注》刻本。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古籍平台) 右图:“医圣”张仲景画像。(资料图片)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上医,当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疾患未起时就消除它,在疾患未成重症时就治愈它,在疾患到来之前就加以预防。抓前端、治未病,既体现了中国人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智慧,也是找准病根、系统施治所必需。

张仲景通过病人的脸色就能预知他的病情

东汉名医张仲景,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医学著作。一位年长的同乡对张仲景十分了解,评价他“用思精”“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善思好学,将来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张仲景回应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长大后的张仲景医术超群,造福乡梓,被举孝廉。在出任长沙太守时,张仲景没有因为繁杂的政务而冲淡对医学的爱好和研究。相反,他身为地方长官,从更广泛的角度清楚地看到了疾病对百姓的危害。一有机会,他便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留心各种疾病。

长年累月的训练,使张仲景的医术不断精进。慢慢地,他达到了“察断人病初起于微末”的程度。据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张仲景见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断定说他有病,让他含服“五石汤”来治疗。然而,当时王粲正值年轻气盛之时,嫌张仲景言辞不恭,认为他是在炫耀自己的医术,虽然接受了药方,却未认真吃药。四十岁左右,王粲果然出现了张仲景所说的症状,已经悔之晚矣。

“观色知病”,张仲景从病人的表象就能预知其以后的结果,可见其医术之高。而病人有病却盲目自信,讳疾忌医,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

由此可见,预防“生病”,外力固然重要,但内因是关键,如果自身冥顽不化,就算有医者提醒,但若听不进逆耳忠言,喝不下苦口良药,仍会病入膏肓。

中医历来主张防大于治。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治疗还没有发生的病,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张仲景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写成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十分有影响力的光辉医学典籍。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要治病更要防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最高明的医生是在人生病之前就预防。

《千金要方》中云:“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意思是,在疾病未起时就消除它,在疾病未成重症时就治愈它,在疾病到来之前就加以预防。

名动天下的扁鹊为什么说自己医术不如默默无闻的兄长

《鹖冠子》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魏文侯求教于扁鹊,询问他家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在扁鹊看来,大哥因治病于病情发作前,名气才无法传出去,能治未病正是大哥的医术高超之处。

高明或有远见的智者,往往是在疾病没有蔓延或症候的时候就能及早干预,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防护,这样便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蔓延。

古人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所以“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最高明的。无论是治病救人还是治国安民,都应该向扁鹊的大哥看齐。

中医认为致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肌体内部的抵抗力下降。天地间有正气也有邪气,怕的是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因此,“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个人若能在思想上保持安闲清净、没有忧思杂念,正气、元气就能顺从而调和,精气和神气存留在体内,体内保持充沛的正气,疾病就无从发生。

清乾隆、嘉庆年间活跃于今甘肃一代的医生刘一明写过《叹求方者》一诗:“终朝病者不离门,尽是贪财酒色根。何若牵缠都脱卸?身心爽快少灾迍。”目睹大多数病人都因为贪财酒色而罹患疾病,医生不由得发此感叹。《醒心歌》一诗则更为犀利,直指病灶:“争名夺利入罟井,贪酒好色招虎狼……精神消耗诸病至,气力衰败一空囊……”见世人追名逐利而不顾养精守神,诗人清醒地警告世人能够多注重修为,从而远离疾病。

白居易在杭州任上造福百姓,颇有口碑,而当他卸任之时,却因带了两块天竺山石作纪念而深为自责,发出“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的悔意。常人看来不足挂齿的事,白居易却用放大镜来看,实为“治未病”的一个典范。

白居易没有仅仅满足于“独善”之心,更用“兼济”之志匡时济世,无论顺境逆境,他都将百姓忧乐记挂在心头。任杭州刺史时,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舒缓旱灾;任苏州刺史时,白居易为了便利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即“七里山塘”。

“治未病”已经成为修养之道

治未病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道德经》中讲:“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第一个病是动词,患病;第二个病是动词,治病、防病;第三个是名词,病患。意思是说,圣人之所以不出毛病,是因为他把毛病当作病患,主动预防,积极治理。正因为他把毛病当作病患来治理,才能够没有毛病。这告诉我们,要时刻警惕、心有敬畏,保持忧患意识,把未病当作有病防。唯如此,才不至于在“寡人无疾”的错觉中,不知不觉病入膏肓。

在《新唐书》中,卢照邻问孙思邈养性之要,对方回答说:“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孙思邈传授的养性之道其实就是修身之道,就是要做到自慎,而自慎的精髓就是有敬畏之心。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当年在洛邑访问,在后稷的祀庙里看到嘴巴被封了三层的金人,背后写有“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等内容的铭文,就随口读了起来。孔子读完这段铭文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这些话!《诗》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这样立身行事,怎么会因为说话招来祸患呢?随后,孔子又向老子请教此问题,获益良多。小火苗不及时扑灭就能燃成熊熊大火,小水流不及时堵住就可成为滔滔大江,治未病就需要具有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万事提前做好防范,这是自古以来的好习惯。明初名人郑濂在族人郑泽、郑浩即将离开浦江赴应天府就职时,给他们喝下“苏叶、羌活、陈皮、苍术、苡米、黄芩”一帖中药,他的这个举动不仅是为了预防他们到了他乡水土不服,更是在告诉这些子弟,他们被选拔出去做官,并不是什么个人的荣耀,而是意味着新的责任。当时郑氏家族已是“九世聚居,食指三千”的“江南第一家”,颇为繁盛。郑濂要求族人对家人和乡亲不可趾高气扬,要对百姓尽心尽职,处理政事奉公守法。二位上任后,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均保持清醒和清廉。

“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千百年来,凡具有忧患意识的先贤智者都具备见微知著的眼光与能力。主动防治“未病”的效果总是比治“已病”要好得多。要注重个人修为,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自身免疫力,早发现早预防,常治“未病”之疾,使问题“未有形而除之”。(石顺江 王鹏 杨武喜)

2、公基:先秦、两汉时期的医药学成就

一、先秦时期的医学成就以及考点

我们在远古时期就独创了针灸疗法,所谓的针灸是由“针”和“灸”构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名医扁鹊,是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他独创了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被奉为“脉学之宗”,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二、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以及考点

1.《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书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该书是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的,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被称为医之始祖。

2.《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3.华佗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后人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医疗体育方面,华佗创编了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

4.《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综上,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有关医学成就的考点主要集中各个著作的地位以及主要内容,各个医学家的成就和称号。

【例1】下列哪项不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

A. 《黄帝内经》

B. 《齐民要术》

C. 《伤寒杂病论》

D. 《神农本草经》

【答案】B

【解析】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作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黄帝内经》是谁写的?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实际是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

后世经过考证,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的价值贡献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四大经典

4、在中医学中,如果现在只能让你选四本书,你会选哪几本?为什么?

在中医中选四本书,我会选的是成为经典的四大本:

第一个就是:《黄帝内经》这是一本传世巨著,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质量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学中医必读的经典之作。

第二个就是:《伤寒论杂病论》这本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的讲述了很多外感疾病和杂病的治疗规律与辨证论治。这本书也是必读的,可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做总结。

第三个是:《难经》 作为中医,那么经络、脉诊、脏腑、病因、病理等,这些基础的理论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的内容在基础理论中,结合部分临床医学,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第四个就是:《黄帝内经》这本书不是说能让你成就多么辉煌,掌控精湛的中医学术,而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 社会 学、还有哲学、 历史 等,这是一本思想理论基础的书籍。总结了 历史 的医学成就,和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各方面,都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颇深。

看了上面的答题,真心不错,我也答一个。

现代中医学的教材汗牛充栋,古代典籍也是浩如烟海,但是如果只能选四本,我个人认为可以选以下四本。

第一,伤寒杂病论

自宋本伤寒论刊行,伤寒杂病论就一分为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将二者合二为一。

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外感和内伤的首选经典。伤寒杂病论创立的六经辩证系统,不同于八纲辨证,不同于脏腑辩证及气血辩证。六经辩证的伟大之处,在于医生只需熟记辩证条文,了解病人客观病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严格按照条文所载,随证处方,避免了后世学人自己太多的主观臆测。比如,“脉微细,但欲寐”,条文会告诉我们这属少阴病,可以很快明确病位;如果再加上四肢厥逆,条文也会告诉我们应当开四逆汤。这就是六经辩证的客观性。医生只有做到尊重客观病情,才有可能正确认识病证,也才有可能治疗病症。

现代中医所提倡的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由于八纲辨证属于抽象概念,缺乏具体客观的病位和指标,不利于学者运用,或者是在运用过程中掺杂了自己的想当然,并没有真正准确做到对症下药。

气血辩证同八纲辨证类似,不做深究。

脏腑辩证是华佗所创,但是由于战争及年代久远,华佗没有留下脏腑辩证的典籍可供遵守,导致后世运用脏腑辩证施治时,就沦为根据医生自己认为的主观辩证,同一个病人,几个医生的辩证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只有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辩证,能清楚客观的揭示病症病位,并明确记载相应的方剂、用量和服用方法。这就是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原因,伤寒杂病论也被称为方书之祖。因此我将伤寒杂病论列为学中医的第一本经典。

第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虽然黄帝内经的某些理论不一定和临床完全应对,但学中医的人还是必须研习这本经典,特别是黄帝内经中关于经络的记载,对于理解和运用六经辩证有很大帮助。比如遇到某些病症,伤寒论中又没有记载相应的方证,这时可以运用经络学说结合六经辩证,处方开药。

第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作者彭子益,被李可老中医誉为“中医复兴之父”。李可老中医以擅长运用古中医学治疗急危重症而名扬海内。他十分推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并指出中医的出路就在回归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贡献在于,继承并完善了御医黄元御一气周流的理论,解释了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真正含义,破除了中医是玄学的污蔑,揭示了十二经络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提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等等。

个人观点,要学习和理解中医,这本书是非常有必要认真研习的。

第四,中医诊疗要览

作者大冢敬节,日本著名汉方家。大冢敬节出生于汉方世家,本人著作颇丰,但我个人看,其中医诊疗要览对我们中医临床很有帮助。

我们临床时会发现一个疑惑:面对病人,不知道怎样抓辩证点,抓不到辩证点,就不会用哪个方。在这方面就可以参考中医诊疗要览:一是它将很多西医的疾病名词用中医的方药来治疗,给我们辩证处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二是病类齐全,划分明细,每个细分都提供了具体的处方,这正是初学中医的人所急需的。

以上是个人观点,敬请指点并转发。

中医的经典书籍有很多,依题主所问而只选四本书籍的话,我个人认为选这四本书籍就足以让你入中医之门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针灸大成》。为什么这么选呢,首先,这几本书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医的自诊病、救治、用药、针石、康愈、善后的一整套完整的看病法。看懂并融会了你已是合格的中医了。1,《黄帝内经》这本书自现世至今几乎没人增删过哪怕几个字儿,当然,最主要的是书中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切中医书籍的理论都几乎源出于此。书中告诉你,人,自哪里来,到每一个年龄段会有什么状况及如何应对,人之每个年龄段身体脏之坚脆如何,腑之大小多少,谷之深浅,脉络之长短,血脉之清浊,十二经气血之数怎样,皮肤包络如何,呼吸,能量摄取,所居住地域之气候影响等等,皆可自书中找到答案。其书于天地间事儿几乎无所不包,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 社会 ,历法(五运六气),阴阳,卜算等,书中贯彻生命始终的自然生命观念。2,《伤寒杂病论》,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这也是中国的另一部名著,主要是作者张仲景最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其实用的经典书籍,中医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此书也是自成理论系统,自伤寒的病起因到症状,发展阶段到处理方法都很成熟完备,尤其是书中创造性的确立了对伤寒的诊断用“六经分类",辨证看病,这两种施治原则,让中医可以大众化普及学习。书中奠定有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中医诊治有二个特点,一是整体现念,而另一个就是辨证论治!!!而伤寒杂病论就是辨证论治的创立者,六经辨证是其独创的辨证方法。书中方剂也是种类很多,在方剂用法上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传至于今时,仍然发挥着作用。书中也十分注重饮食 养生 。(《金匮要略》是宋朝时从此书中另分出来独立成书的。)看懂了此书,你几乎把中医的基础掌握了。3,《温病条辨》,这本书是清朝人吴瑭所著,书中主要系统讨论了温病学的理论,书中病之起因,上焦,中焦,下焦,杂说,难产,难儿。作者把温病系统的分上中下三焦并细述了病源和证治方法,并有解治妇女难产的诊法和诊断小儿病症的辨证治法,尤其是这小儿病症,小儿病症历来称为哑科,因为他无法回答只会哭闹或咦咦唔唔的,而作者却极有心得并将其理伦系统化,使后学者有例可看,有案可查,内容丰富,论述充足。以上三种书籍几乎已包括了中医的理论基础,诊治方法,对症下药,汤药煎熬,疾病前后处理,病愈善后工作,等等。4,若是非选四本书,那这第四本看看《针灸大成》吧,(或者是中医学院的《针灸学》16开绿皮书。)针灸大成是明朝人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的,我们知道中医尤其是针灸在明朝已是十分光大了,作者总结了之前论述,尤其是收录了很多针灸歌赋,和一些之前秘不示人的针法。重新考定了穴位名称和位置,有具体的全身及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在实践中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其它的书籍我个人以为也很经典,但是这几本理论完备基础牢固且自成理论系统。现代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医了,这不是中医有什么问题了,而是学习的人没多少人仔细的弄懂医理了,学者太心急气躁,或拿西医法子断病或连自己学习的知识也疑惑,等等诸如此类,古人有句话:"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做不了良相,便做良医"。这是说有了真本事学好了基础带着仁心仁术出门吧,做官便用仁心,若是不弟,则独善其身做个有仁术的良医。在中医者眼中,良相和良医都是给人治病的,没啥区别,区别只在所治人员之多寡而已。

我只选了通佫易的<国医灵验方案大全>,还有建国后至文革期的中医杂志,和地方医药杂志〈江西中医药,福建中医药,哈尔滨中医〉常约你有缘遇得上面所言的一本〈套〉,你会无师自通,更可望你中医速成傲视群医矣!

附图,多了一本〈套〉。

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皇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 养生 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 社会 “整体医学模式”。

《难经》即“问难”、“疑难”,采用问答的方式讨论中医的理论,包括脉症、经络、肺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穴位、针灸、病证等。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对伤寒病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的论述。此书确立了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另外,我觉得《本草纲目》在人们心目中亦有非常重要地位,这是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涉及中医理论,本草要集,各种草要的药性,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典籍。

谢悟空邀请!

我就只选《本草钢目》这一本精典国碎。

只需要读懂读精这一本《本草纲目》就会成就辉煌腾达在医学界。在中医学术界想真正掌控精钻的中医学术和医术、只要把《本草纲目》读懂读精通就足够了,就会成就一位当代中医医科大师……

李时珍、字东壁。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世代均以中医为生,父亲希望他读书科考中举做官不操旧业。从小好学聪明的李时珍乖巧守律,在庭功读十年从未出门。十四岁开始参与科举 考试、连续三年却未中举、他打心眼里不想做官、一心只想多读书读完百科全书、掌握各种技术技能服务人类光耀华夏。当时楚王得知他_学术渊博医术高明了得,就聘他为奉祠掌管良医要职并医治官员要员病情,后经楚王举荐于朝廷授给太医院判要职、一时全朝文明

由于追求自己理想他在职不到两年就回到家乡、从此专功医学、开始他的《本草纲目》的述写和编辑,让这国宝籍的《本草纲目》至今领航着中华医术界的方向!服务国人搏大辉煌!

我会选择《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和《医学衷中参西录》。

为什么会选这几本,一、《黄帝内经》是中医之根本,学会了这本书,就会明白中医起源的根基和天地四时变化跟人体的关系;《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本书在学中医的道路上是绝对绕不开的部分,是中医最基本的方剂和理论,实用接地气,方剂简单高效,疗效显著,为各代医学大家所推崇。《温病条辨》是把各种热病和热性传染病细化成条,一条一条来辩晰,简单明了,便于学习记忆,是学习热病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至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我认为这是一本使用至上,理论加实践,并亲身体验、讲解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里面大多方剂为张锡纯老先生自创,用药理论独特,方剂用药不多,但都用得恰到好处,遣方用药都亲身力为再四斟酌,效果非常好,并且有很多医案可供参考。本人受益匪浅啊,所以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现代人古文基础薄弱,所以我个人认为先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疗大全》。把这4种书先学几年,就可以临床一般常见病。然后边临床边研习《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古代中医典籍。

《黄帝内经》《伤寒论》《中药大辞典》现代版《中医秘方大全》因为弄懂黄帝内经就知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取类比象,置病原理与治病原则。熟读伤寒就知道治病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熟记中药大辞典常用几百味中药,知药善用,知兵善战,用药如用兵。常翻现代版中|医秘方大全,学习中国现代名医的理,法,方,药及各种疾病的治效案例。

把这四本学好了,也就能救人于水火,成长为一个好的中医了!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民藏中华中医药(辩症,断症,治疗)总汇集!!!七情病之起因,九种总要!伤寒论精辩。总之书越读多,越要祛除糟粕,否则:伯乐儿,赵括,之流充斥,中华中医药不能向前,像现在不如从前!!!悲哀!!!不来个地覆天翻的变革,中医药。。。。。。

本文关键词: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此书包含了哪家思想,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医圣,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还写了什么,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被后世称为什么。这就是关于《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爱廉说,上医治未病)》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