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是几岁,什么叫做学龄前儿童(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三)
关于【学龄前儿童是几岁】,什么叫做学龄前儿童,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三:学前期
- 2、学龄前儿童是几岁:什么叫做学龄前儿童
1、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三:学前期
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学龄前期,是指3~6岁的这个阶段。
1.5岁到3岁的探索是为了认识事物的表象而进行的行为,而3-6岁的探索则是为了深入的认识事物而进行的行为,会在了解事物表象之后,继续深入到事物的内在规律,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有目的的探索,探究事物究竟是什么。
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列内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迅速的发展,比如孩子的学习力、想象力、创造力、责任感、勇气、挫折抵抗、问题解决、情绪管理等等。
这一阶段,儿童所处的家庭氛围、文化和价值观对儿童成长有重要影响。
发展特征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知觉和肌肉运动的更加精确化,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如长大了要做什么)。
随着能力的增长,儿童获得了更多的移动自由,建立了更宽的物理环境,活动范围可以扩展到家庭的范围以外。
语言发展已经达到足够水平,从而使他们能够提出问题,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为什么。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常常问问这,动动那。
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
他们开始有了不少幻想,有了一些目标,并为目标实现而努力。
外部冲突:尝试与界限
在这个阶段,孩子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
这一阶段孩子在生理上达到了第一个成熟期,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生理能力干许多具有侵犯性的事情,如打人、讲话中冒犯别人。
所以,孩子的界限从物理层面的界限,比如不碰电源、热水、刀具等,扩展到人际关系界限,如何建立与遵循与大人、小朋友相处的基本界限。
内部冲突:主动与内疚
孩子这一阶段面临的是,他要探索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他们自己在面临着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长大了要做什么。
在这阶段“超我“产生了。超我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父母及外界的反应。人在做事情时总会受到别人的注意,如果受到支持,以后会继续做。
这时候,如果儿童的好奇心以和主动性探索活动得到大人的鼓励,而且大人还提供更多机会让他得以自由地参加各种活动,儿童提出的大量幼稚的问题也及时得到了大人耐心地解答,儿童就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出一种自主的意识,会更加强调自己的意图,会对周围环境的进行更为积极地探究,会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行事,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发挥。而且,伴随语言技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儿童通过言语探询来掌握新知识,同时刺激了儿童的沟通意识或主动沟通能力,行为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地也相应得到发展。
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主动性活动采取否定、压制的态度,对孩子的自我创造、想像等进行挖苦、嘲笑甚至辱骂,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致使儿童产生内疚感、挫败感甚至罪恶感。他今后将寻求一种规矩的生活,由于缺乏自主性,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会习惯性地自责、内疚,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因为这样不会犯错,不会受指责,这样很安全。如果他的主动活动总是遭到指责,他会感到似乎自己本身就是被讨厌的,由此感到愧疚,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就会唯唯诺诺,止步不前。
养育目标
这个阶段培养的难度就比之前高很多了,之前难度更多会体现在生理方面,比如孩子生病、营养、睡眠、受伤等等,而这个阶段的难度更多体现在心理和教育层面。
如果父母鼓励孩子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孩子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反之,如果父母讥笑孩子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孩子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
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勇气“。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有目的品质的儿童富于想象力和创新性、主动性和进取心,具有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不怕失败和惩罚。
养育原则
1、去中心化
要逐渐去中心化,不要凡事以孩子为中心,不要给孩子太多特殊待遇,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而不是家庭的中心。
2、界限和规则
这个阶段也是规则发展的主要时期,父母要给孩子设定相对明确的界限,界限内放手,界限外坚决。
父母一定要明确规则,什么事该管,一定要明确,该管就坚定的管,比如晚上几点睡、习惯培养方面,这些要管我们就坚定的管,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说到做到的,孩子必须听且必须做到。
避免过度保护,不要剥夺孩子独立的权利。不该管的,在代价可控的情况下,大胆让孩子自己去做,比如今天穿哪件衣服,穿哪双鞋,是去公园玩还是去动物园等等,这些事情尽量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尝试,失败受挫和小代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界限和规则是针对事情,而不是情绪,有的父母在孩子哭的时候,非常焦躁和愤怒,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制止孩子哭泣的行为,这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3、温和而坚定
温和对人,坚定对事,不管孩子怎么样,我们对待孩子时,情绪是温和的,而对待那些需要坚定的事情,则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非常坚持和坚定的。
比如孩子哭闹着不想去幼儿园,我们温和的告诉孩子需要去幼儿园,然后坚定的要求孩子,如果孩子不愿意,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比如5分钟,温和地告诉孩子:5分钟后,我希望你能自己走进幼儿园,如果做不到,我会抱着你进去哦。然后5分钟后,坚定地抱着孩子进幼儿园就可以了。
不要怕孩子的哭闹,在孩子哭的时候,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在一旁陪伴着孩子就行,该要坚持的事情,依然坚持做。如果该坚持的不能坚持,其实也会给孩子造成困扰,让孩子不知道真正的规则和界限,造成以后类似情况哭闹会愈演愈烈。
4、人际交往
3-6岁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的阶段,绝大多数孩子在3岁左右就会进入幼儿园了,在幼儿园里,不论孩子是否愿意,他都需要主动或被动的与他人接触和交往,所以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帮助孩子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比如如何认识新朋友、如何和他人打招呼、做自我介绍、提出交友的愿望等等,还有比如认识了朋友之后如何愉快的和这些小朋友相处,赞美他人、帮助他人、主动分享等等。
5、正面引导
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正向的行为引导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而禁止和限制性的“不能…”则对孩子起不到明显的效果是,所以对孩子要注意正面教育,不能讲反话。比如在一个幼儿园小班,上课时有一个孩子要上厕所,另外两个孩子也跟着要上厕所,老师就不高兴了,说:“都去都去”,结果孩子们都起身跟着去了。
对孩子提要求也要具体,他们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般性的抽象性的要求。比如,“要尊重老师”,“要和小朋友和平相处”之类的。如果提此类要求,一定要进行具体的解释,比如:见面要和小朋友打招呼,说“你好”,如何提出交友愿望,等等。
6、关注真实需求,塑造成功经验
很多情况下,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并不是孩子的真实需求。我们需要挖掘和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塑造成功经验,贴上正面标签。
例如,孩子哭闹着不愿意去幼儿园,我们一定要分析和挖掘孩子真实的需求,往往不是孩子不想去幼儿园,而是有可能幼儿园里有个孩子经常欺负他,或者他不喜欢某个老师,或者他害怕离开爸爸妈妈,或者是他融入不了幼儿园的群体等等,这需要家长结合孩子的情况自己思考和判断。
如果孩子的真实需求是幼儿园里有人经常欺负他,那我们除了温和而坚定的要求孩子去幼儿园以外,还需要针对性的给孩子提供帮助,让孩子能成功解决他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我们孩子和对方孩子相处的情况,帮助孩子分析被欺负的原因。
如果是我们做的不好,我们应该如何调整,然后还可以教孩子人际交往的方法,比如怎么礼貌的和他人一起玩,什么时候应该帮助他人等等。
如果是对方孩子喜欢欺负人,那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应对被欺负,比如远离对方、大声告知、沟通协商、寻求帮助等等。这时候不是仅仅说给孩子听就完了,我们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学会,可以在家演练对应的场景,将具体的方法融入在场景中帮助孩子一次次学习和练习,当孩子学会后,鼓励孩子使用,并跟进孩子使用的情况。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还要和孩子探讨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让孩子知道,我们积极想办法,努力练习、大胆尝试,最后成功解决了问题,如果我们真的不去幼儿园,以后还是会遇到这些问题,并且失去了很多好朋友,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下次还会害怕和其他小朋友相处,而我们积极想办法之后,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通过这样的回顾探讨,帮助孩子塑造成功经验,多次类似体验以后,孩子就能将这些过程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7、亲子游戏
游戏在本阶段占中心地位,执行着自我的主要功能,并在解决内心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父母应当鼓励孩子的游戏,为孩子的游戏提供条件,父母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扮演游戏角色,暂时忘掉自己是个大人,多让孩子在游戏中作主。
本阶段孩子的社会关系,已从孩子、父母的关系逐渐扩充到社会关系,孩子的社会重要他人扩展到家庭所有成员,也包括承担一定养育责任的幼儿园老师,孩子在与所有亲密成员的交往中,在这些成员对自己的态度中,形成更为精确的自我感觉,形成主动感或内疚感。
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取得的成就与儿童在本阶段所达到的主动性程度有关。在这个阶段,幼儿仍有从他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帮助的需要,家庭成人成员、幼儿园教师,都有责任在保持幼儿主动性的前提下,对他进行帮助和指导。
2、学龄前儿童是几岁:什么叫做学龄前儿童
什么叫做学龄前儿童
一、学龄前儿童是几岁
学龄前儿童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中国目前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周岁,所以,0~6岁前的儿童即为学龄前儿童。
儿童年龄划分——
婴儿期:出生1~12个月。其中,断脐至出生后28天称为新生儿期。6个月~12个月的婴儿称为较大婴儿。
幼儿期:1~3岁。
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6~7岁入小学前。
学龄期:6岁~12岁。
少年期/青春期:13岁~18岁。
从这种划分方式中可以看出,入小学前(即6周岁前)的儿童都可以视作学龄前儿童。
二、学龄前儿童教育
1、培养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地给孩子鼓励与赞扬,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2、培养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注意孩子的爱好。不要以为玩乐就不能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能够学到很多书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3、减轻压力
家长的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疾病。家长们可以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慢慢进行引导,孩子的教育急不来的。
4、耐心教育
家长们要正视孩子的错误,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怕你,而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悉心教导,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去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什么叫做学龄前儿童
一、年龄划分
婴儿期:出生1~12个月。其中,断脐至出生后28天称为新生儿期。6个月~12个月的婴儿称为较大婴儿。
幼儿期:1~3岁。
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6岁入小学前。
学龄期:7岁~12岁。
从这种划分方式中可以看出,入小学前(即6岁前)的儿童都可以视作学龄前儿童。
二、发展特征
学龄前儿童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里,儿童学习语言,产生自我意识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环境意识。这一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例如,在学走之前必须先学站,学会简单词汇之后才能学会使用复杂句子。但是,由于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学龄前儿童发展变化的具体时间又是不同的。
营养不良会阻碍身体的发育,缺乏与外界交往会推迟语言的发展。梅雷迪恩在南亚、中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地经过研究也发现,经济条件同样优越的不同种族儿童相比较,他们的生理发育差异并不大。疾病、营养不良等所引起的虚弱、倦怠、冷漠等状态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起着危害作用。
学龄前儿童过认知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
由于儿童不仅个性有别,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各不相同,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还有待深入。斯洛宾曾对英国、芬兰、前苏联等国儿童语言发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种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大约都是在开始走路的同时开始说话。3岁时已掌握了1000个词汇,具备了正确使用语法结构的基本能力。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用“羞涩和疑成对自由和自主”刻画学前儿童的性格。他坚持认为,学前儿童的性格特征是高度的自信和自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4—5岁的儿童进入了所谓‘懈怠对创造”的第三发展阶段,这是他们独立行动和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的时期。S·弗洛伊把学龄前儿童划分为“肛门期”(约18个月—3岁)和“生殖器阶段”(3—6岁)两个心理发展时期。这两个阶段都具有很多情感冲突的可能。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这些冲突如果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将造成儿童的人格障碍,降低他们情感上的正常发展能力。在认知发展研究上,J·皮亚杰的成果引人注目。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要经过许多认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时期,往往凭知觉认识事物,而不是靠思维,还不能够进行逆向思维。
什么叫做学龄前儿童
一、学龄前儿童是几岁
学龄前儿童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中国目前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周岁,所以,0~6岁前的儿童即为学龄前儿童。
儿童年龄划分——
婴儿期:出生1~12个月。其中,断脐至出生后28天称为新生儿期。6个月~12个月的婴儿称为较大婴儿。
幼儿期:1~3岁。
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6~7岁入小学前。
学龄期:6岁~12岁。
少年期/青春期:13岁~18岁。
从这种划分方式中可以看出,入小学前(即6周岁前)的儿童都可以视作学龄前儿童。
二、学龄前儿童教育
1、培养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地给孩子鼓励与赞扬,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2、培养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注意孩子的爱好。不要以为玩乐就不能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能够学到很多书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3、减轻压力
家长的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疾病。家长们可以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慢慢进行引导,孩子的教育急不来的。
4、耐心教育
家长们要正视孩子的错误,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怕你,而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悉心教导,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去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本文关键词:学龄前儿童与学前儿童的区别,学龄前儿童和学前儿童,学龄前儿童?,什么叫做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包括。这就是关于《学龄前儿童是几岁,什么叫做学龄前儿童(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三)》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